2016年12月7日,《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在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正式發布。有媒體專訪了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談談他眼中《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特色,以及對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趨勢的真知灼見。以下是尤政院士接受采訪的全文。
《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更多是在體現政府的引導
這次的《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其實和傳統的文件不大一樣。一般來說,傳統的文件比較具體,會說有什么項目之類,我覺得這次的文件更多的則是體現了政府的指導性,是政府對未來在智能制造上的發展目標、政策、方針等。這樣讓大家充分理解政府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目標和相應的政策,各大企業再通過政府的引導,再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讓大家去申請項目,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這次更多的是體現政府的引導和政府應該盡到責任的部分。
作為“儀器大國”,中國正面對兩個問題
具體到中國制造精密儀器行業的發展狀況,這實際上是和我們國家制造業的發展是一樣的。中國是儀器大國,總量很不錯,品種也很全,甚至有些產品還是國際第一,但是儀器行業面臨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我們缺特別昂貴的、性能特別好的高精尖儀器。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的智能化水平比較低。比如說比較好的大型分析設備,一些高端實驗室的設備進口率還是比較高的。像我們國家三甲醫院用到的血液分析儀器,基本上也是使用進口的,雖然也有一部分是國外進口散件組裝的,但還是有些差距。
“工業強基”和前沿創新決定著我們能走多遠
《中國制造2025》可以說是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這意味著中國可能在未來要有自己的創新,要有自身對世界的貢獻。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集中精力做兩件事情。第一個事情是打好基礎,比如說一些基礎的元器件、基礎的傳感器,基礎的材料,中國在這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基礎。基礎有多高,就意味著我們能走多遠。這一點和其他的國家不大一樣。
像我們國家說要工業強基,比如說在集成電路方面,國家花6000億人民幣設立了一個基金,專門做芯片生產。傳感器方面最近也有規劃,另外在基礎的工藝和一些材料方面,在高鐵的高強度材料方面,還有性能特別好的軸承方面,國家都有布點,都有一些安排,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