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物聯網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博覽會——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正在無錫上演。
在此期間,在工信部主辦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與軟件化發展高峰論壇”上,海爾作為第一個企業登場分享了其在物聯網時代的制造模式探索,并對外發布了由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牽頭編寫的全球首個《工業大規模定制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白皮書》重點闡釋了由中國海爾獨創的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它解決了大規模與個性化定制的矛盾,實現了二者的融合,從產品體驗與用戶場景體驗價值閉環,實現從體驗迭代到終身用戶。同時有效地進行資源組織,帶動產業鏈企業變革升級,真正做到了獨創性、領先性、普適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工業互聯網聯盟理事長薩爾沃、德國弗勞恩霍夫IPK高級項目經理 Mr.Jan、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處長馬麗現場見證了《白皮書》的發布。
這一《白皮書》的發布是中國制造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節點,標志著由中國企業海爾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全球首創的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將有別于德美制造模式,成為引領物聯網時代的未來制造模式。同時也釋放了一個信號:美國和德國的工業互聯網轉型正在向中國靠攏。
獨創性:全球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用戶為核心的制造模式
當前,物聯網被視為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它所帶來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也將成為下一個萬億元級別的信息產業業務。在“萬物互聯”之下,市場在悄然發生變化,此前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和產品生產正在逐漸失去市場,而用戶將作為最終和最挑剔的裁判員,主導產品的迭代升級。制造業由于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使其成為物聯網時代最熱點的應用領域,如何實現大規模與個性化定制的融合,成為中國制造乃至全球制造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海爾發布的《工業大規模定制白皮書》,率先提出了工業大規模定制的解決方案,讓用戶成為制造全流程的核心。《白皮書》提出,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的根本就是“激活用戶”,實現產品體驗到用戶場景定制的價值閉環。把生產鏈轉向用戶群,同時把用戶群搜集的信息反饋到生產鏈,這就意味著生產要轉化到用戶為中心,從而實現對企業的回饋指導,形成“用戶閉環”。這就是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顛覆性變化的內在動因——用戶驅動。
也就是說,工業大規模定制就是要讓用戶參與到全流程的大規模定制智能制造模式,是聚合資源,持續創造用戶體驗和價值的生態。通過建立企業—用戶—產品實時互聯的平臺,讓用戶能夠在平臺上實時提出個性化的需求,企業通過已有連接產品或用戶場景中積累的大數據進行智能整合,同時讓用戶參與進來進行實時交互,這樣,用戶在平臺上就擁有了專業知識,也有助于設計師形成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模型。
工業大規模定制模式追求的是先用戶后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使定制的每件產品在生產線上就已經獲得了市場。
領先性:工業大規模定制是全球制造的未來范式
1970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 托夫在《Future Shock》一書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設想:以類似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時間,提供客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1987年,斯坦 戴維斯在《Future Perfect》一書中首次將這種生產方式稱為“大規模定制”。但是他們提出的大規模定制模式還是以企業為中心的模式,目的是提升企業的戰略優勢和經濟價值。《白皮書》的發布意味著海爾對大規模定制模式進行了重新定義,目的是創造用戶價值,實現價值鏈各方共創共贏。
透過《白皮書》不難看出,工業大規模定制實現了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它實際反映的是企業對用戶需求與產品生產的重新建構。它不是簡單的設備連接、不是孤立的工廠運營,不是封閉的交易撮合,也不是單純的軟件升級,而是從全流程實現用戶體驗價值,通過場景定制體驗實現用戶需求不斷迭代,將用戶變為終身用戶。
普適性:為全球企業探索智能制造轉型提供落地標準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