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跨海大橋,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guī)模最龐大橋梁。
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驗收交付,三地距離“半小時生活圈”僅一步之遙。
根據粵港澳三方工作會議《港珠澳大橋跨界交通需求及通行費政策研究專題一》及相關數據綜合預測,港珠澳大橋通行費收取標準聽證會審核結論為:大橋主體工程30年收費期標準車流量預測為年均2072.57萬次。
交付使用,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認定質量可靠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交工驗收會議6日在珠海召開。會議認為,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符合設計及技術規(guī)范要求,工序控制嚴格,工程質量可靠。根據驗收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具備通車試運營條件,同意交付使用。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里,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被譽為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王冠”。
作為世界級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六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guī)模最龐大橋梁。
7年奮戰(zhàn),各種實驗和測試符合設計要求
本次驗收交付的主體工程集橋、島、隧于一體,包含九洲、江海和青州三座通航斜拉橋,約20公里的非通航孔橋,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接橋梁和隧道的東西兩座人工島,共約29.6公里,總投資約480億元。
主體工程于2011年1月開工,經過大橋建設者7年的砥礪奮戰(zhàn),于2017年12月31日基本建成,全線亮燈。
在此之前,大橋通過了20多天的包括荷載試驗在內的各種實驗和測試,試驗人員通過兩輛滿載共70噸的載重卡車,以每小時10至60公里不等的時速在大橋上行駛,以測試大橋通車條件下所產生的實際承載能力、晃動、振幅、位移等,根據數據判斷,大橋各項指標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超級工程,工藝和技術創(chuàng)新
就是這個世界級的超級工程,人們很難想象,其實它是“車間化”和“流水線”生產出來的。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總監(jiān)張勁文介紹說,大橋橋梁工程的用鋼量達42.5萬噸,約為60座埃菲爾鐵塔,是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如此大規(guī)模地使用鋼箱梁的工程。
大橋施工工期有限,使用傳統(tǒng)的板單元人工焊接質量不穩(wěn)定,工期難以保證。大橋設計者、管理者與建設者提出一個大膽設想:“在工廠中像生產汽車零件一樣,使用機器人焊接,流水線作業(yè)生產鋼箱梁。”
大橋核心工程沉管隧道施工也同樣采用工廠“流水線”生產,設計者將長約6.7公里的沉管隧道設計為由33節(jié)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將建設分解為三個步驟:沉管管節(jié)預制、隧道基礎處理和沉管浮運安裝。
建設者們在國內首次采用工廠流水線預制工藝預制沉管管節(jié),拖至海中沉放安裝完成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