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金融時報》報道,美國甚至出于安全考慮敦促一家企業——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臺積電——停止向華為供應芯片。與臺積電關系密切的臺灣地區當局否認了這一報道,稱將繼續與華為合作。
03 中國的本土芯片
面臨這樣的緊張局勢,中國的科技巨頭加快了自己的芯片生產。華為自己在8月也推出了一款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新款芯片,以協助處理大量數據。同樣,中國的科技和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在去年9月宣布,已經自主開發了人工智能芯片用于該公司的云計算服務。這些芯片代表著巨大進步,但這些公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從中國大陸境外進口芯片。就在幾天前,華為高管還訪問了臺灣地區,確保臺積電能夠繼續向他們提供最先進的芯片。
美國MSA Captial駐北京的管理合伙人、投資人本·哈伯格說,美國利用其在芯片行業的主導地位做出的種種決定短期內似乎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但在未來,他說,“輸家是美國。”他表示,如今投資的方向和資本的流向,是(中國的)替代產業,是中國自給自足的產業,(比如)芯片;將供應鏈、資本市場和人才的規模擴大一倍,最終會在中國國內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體系。
長江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甘潔也持類似看法:“未來10年,中國將在技術戰中扮演更勢均力敵的角色。”由于美國目前在半導體領域擁有優勢,它通過威脅不向中國供貨讓中國為難。但隨著中國在芯片制造和總體技術領域實力增長,“(美國)將被迫更加合作。”她表示。
哈伯格稱,他認為芯片領域將變成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美國和中國將各自經營自己的生產鏈,第三方最終可能不得不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
如果供應鏈完全分裂,將是大型芯片制造商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因為在全球范圍內整合供應鏈對降低成本、轉移技術、促進創新至關重要。
隨著中國尋求增強其芯片制造實力,一個長遠的問題是這種努力是會導致出現兩個獨立的市場(一個在美國,另一個在中國),還是中國會在全球芯片制造領域成為更勢均力敵的對手。然而,一個更直接的問題是,中國當前的創新熱潮是否會比過去結出更多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