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半導體硅芯片已經成為技術革命的支柱,為移動電話、電腦、無人駕駛汽車和“智能”設備提供動力。它們的計算能力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這種工業原理被稱為摩爾定律),推動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技術大發展時代。
隨著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頭十年的對外開放,科技水平又不斷提高,國內對先進芯片的需求有增無減。目前,中國進口半導體芯片的支出比進口石油高,這說明了中國對外國芯片的嚴重依賴。
但是,隨著中國與美國的緊張關系不斷升級,由于英特爾和高通等芯片巨頭都是美國公司,可能會刺激中國企業和供應鏈最終迎頭趕上。
01 尋求自給自足
2015年,中國政府推出了另一項計劃,發布了一系列以科技為重點的政策目標,名為“中國制造2025”,目標包括2020年實現半導體自給率達到40%,2025年達到70%。隨之而來的是大量針對該技術的投資承諾,例如10月宣布的300億美元半導體基金。
圖片來源: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在芯片行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截至去年自給率僅為15%左右?!斑^去五年,這個行業的生產制造沒有產生任何結構性的變化?!蓖旭R斯說。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芯片制造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與美國的爭端似乎刺激了中國的創新。
02 貿易爭端的涓滴效應
中美貿易爭端已經有16個月,但未直接影響到芯片行業,但該行業已經受到了貿易爭端涓滴效應的影響。2018年7月起,美中兩國連續幾輪關稅戰給兩國依賴半導體的科技公司帶來了不小壓力,因為針對相關設備的斗爭已經陷入了針鋒相對的局面。價格因此上漲;像英特爾這樣的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將供應鏈移出中國。
該行業的行業協會近期表示希望中美通過協商達成貿易協議,呼吁雙方“取消有害關稅”。
黑名單是另一個問題,這是美國使出的阻礙中國科技的另外一個機制。去年5月,美國將華為和超過70家附屬公司加入政府實體清單(實際上就是一個黑名單),因為美國認為它們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最近幾周,隨著美國在名單上加入了許多頂尖的人工智能公司,這個名單還在增加。新上榜的這些公司依賴于先進的芯片,但列入實體清單導致美國公司幾乎不可能向它們提供所需的零部件。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