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科技強國,儀器先行。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的征途中,國家十分重視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制度,并積極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2017年,三部門發布了《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在管理方法中,明確了開放共享的評價考核機制。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的考核結果,結果顯示科研設施與儀器利用率進一步提升。
據《科技日報》報道,科技部官網近日發布了2018年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的考核結果。據披露,科研設施與儀器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同時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科研設施與儀器重復建設和購置,存在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的傾向,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設施與儀器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尚需進一步提升。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是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突破關鍵核心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未來,進一步提升科研儀器設施利用效率,需要吸收先進經驗,并解決目前暴露或潛藏的問題。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審核結果優異的高校、院所以及行業專家等,以分享經驗。
專事專管后“運轉機時提高50%”
談及科研儀器共享,不少業內人士提到一家“標桿級”平臺——中科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該平臺依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建立,是國內最高水平的蛋白質科學研究開放共享平臺之一,擁有300千伏低溫透射電子顯微鏡、單—雙光子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350臺(套)儀器設備。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讓這350臺(套)儀器設備活起來的秘訣,就是把所有儀器都委托平臺的專職人員管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技處處長許航介紹,為了支撐中科院甚至全國的蛋白質研究,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支60多位在編的專職人員的技術支撐人才隊伍。
“這是一個向全國開放的平臺,科研人員無需自己購置,可以直接到平臺使用,而且有專業人員為大家服務。”許航說。
不同于科研院所,高校的儀器設備涉及的研究領域更廣泛,增加了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難度及復雜性,北京科技大學也不例外。
截至2018底,北京科技大學擁有50萬元以上大型科研儀器設備386臺(套),設備總值5.76億元,除老舊儀器、在線檢測儀器、儀器配件、正在調試儀器外,均已納入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
北京科技大學資產管理處處長金仁東介紹,在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有力支撐下,學校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多個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等獎項,并在《自然》發表多篇論文。
但是,這些身懷絕技的重大科研儀器設備在走向社會時卻遇到了一個“大坎兒”。
金仁東介紹,科研儀器設備必須通過CMA、CNAS等資質認證,檢測結果才能得到國際認可,檢測結果才具有權威性。
“資質認證具有完備的認定體系和科學的檢測標準,評審材料要求詳實,評審過程復雜嚴謹,評審專家細致審慎,同時對儀器設備管理流程、測試環境、測試方法等方面要求非常嚴格。之前,實驗室自行開展資質認證工作,實驗技術人員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金仁東說。
為此,北京科技大學自2015年開展機制體制創新探索,成立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北京科大分析檢驗中心有限公司,率先將公司化運作機制引入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工作中,全面托管學校實驗檢測資源和資質建設工作。現在由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牽頭,指導實驗技術教師開展資質認證工作,承接校外分析檢測業務,實現專事專人專責,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
成立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后,北京科技大學已獲得21大產品領域300余項檢測項目的認證資質,累計對外服務5000余次,產出報告7000余份,其中有1000余份資質報告。2018年學校儀器設備平均運行機時比2017年提高了近50%。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段異兵表示,不斷強化科技資源共享使用的體制建設和機制改革,順應了社會公眾對財政科技投入的期待。
從“服務科研”到“服務+科研”
科研支撐部門招人、留人一直是一大難題。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以下簡稱“青海鹽湖所”)對此深有感觸。
“科研支撐部門的薪資待遇、晉升空間往往弱于科研部門,很難留住年輕人,青海鹽湖所作為中科院海拔最高的科研院所,生活和科研條件相對艱苦,就更難吸引年輕血液。”青海鹽湖所研究員戈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