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高德紅外和大立科技,成立于2009年的睿創微納則顯得尤為年輕,其前身為睿創有限,直到2016年才更名為睿創微納。同時,它在2010年還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艾睿光電,專攻非制冷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
睿創微納董事長、總經理馬宏博士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曾擔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光電研發工程師、深圳世紀晶源光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睿創微納董事長、總經理馬宏
整體來看,睿創微納在紅外熱成像領域的布局較為集中,主要針對探測器和機芯產品,相對高德紅外和大立科技兩家企業來說更專注于紅外產業鏈上游,卻也因此實現了較為快速的增長。
2012年,該公司發布了384×288 35μm探測器,正式拉開自身在紅外熱成像領域的國產化序幕;2015年研發1024×768 14μm探測器;2017年研制640×512 12μm探測器,比法國著名的紅外探測器公司ULIS還要領先一年;2018年研發12801024 12μm探測器,成功邁入百萬級像素陣營。
這一系列的技術積累,亦幫助睿創微納在2019年敲開了科創板上市的大門。
目前,睿創微納的紅外熱成像技術布局已覆蓋紅外MEMS芯片、探測器、機芯及整機系列產品。但在馬宏看來,現階段我國紅外民用市場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并主要集中在智能安防監控領域,而正在萌芽中的汽車輔助駕駛、個人消費電子和工業測溫等應用場景,亦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未來,該公司還將重點研發小像元間距紅外傳感器、晶圓級真空封裝、ASIC圖像處理專用芯片等技術,進一步拓展紅外技術布局。
四、非制冷探測器基本實現國產替代,軍用市場發展潛力大
歷經十余年發展,我國國產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產業已從最初全部依賴國外進口,逐步實現了與國外相同水平的基本替代。
今年2月長城證券發布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紅外熱成像市場仍以軍用紅外應用為主導,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軍工企業仍占據著紅外市場較大的份額。
但隨著近年來民用紅外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及部分民營紅外企業在軍工方向的研發實力增強,以高德紅外、大立科技、艾睿光電和華中數控等民營企業亦逐步在我國的紅外熱成像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從數量級角度看,我國紅外民用市場的數量級比軍用市場更高。”但金朝昊也認為,從產值角度看,由于我國軍工市場應用的紅外熱成像設備比民用市場更高端,因此我國軍工市場的產值規模比民用市場更高。
不足的是,實際上我國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民品上的應用較少,除了軍用之外,目前仍以電力行業等高端工業的非接觸式測溫應用為主。
“這次疫情使用紅外熱像儀來進行人體測溫,實際上是紅外技術在民用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陳紅強談到,以前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民品市場主要應用在打獵和輔助駕駛應用中,但這兩個領域的應用仍然是小眾市場。
一方面,我國擁有持槍證的人較少,實際上這部分產品更多的是銷往國外;另一方面,紅外熱像儀能夠作為車載夜視儀,輔助汽車在夜間的出行,但這類輔助駕駛設備只有在高端車上才配備。
因此從應用層面看,我國紅外熱成像在行業上的廣泛應用,仍然以導彈、軍機、坦克等軍用設備,以及工業領域的非接觸式測溫應用為主。
若從技術類別上看,陳紅強也談到,目前我國的非制冷型探測器已基本實現進口的國產化替代,但在制冷型探測器領域,我國的制冷型探測器性能和技術與國外領先企業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難做到完全替代。
“與國外頂尖的企業相比,目前我國落后了十年的技術水平,也就是至少落后一代的產品。”陳紅強說,這主要體現在制冷型探測器這類高端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