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是指環境監測機構利用各類環境監測儀器設備(水質監測、空氣檢測、土壤監測、固體廢物監測、生物監測與生物污染、生態監測、物理污染監測),對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監視和測定的活動,環境保護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生態系統的監測。
環境監測的核心目標是提供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的數據,判斷環境質量,評價當前主要環境問題,為環境管理服務。
今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簡況報告,報告如下:
一、綜 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態勢保持穩定。
二、淡 水
(一)地表水
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4.9%,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為3.4%,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
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監測的1610個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9.1%,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劣Ⅴ類為3.0%,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西北諸河、浙閩片河流、西南諸河和長江流域水質為優,珠江流域水質良好,黃河、松花江、淮河、遼河和海河流域為輕度污染。
開展水質監測的110個重要湖泊(水庫)中,Ⅰ~Ⅲ類水質湖泊(水庫)比例為69.1%,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劣Ⅴ類為7.3%,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開展營養狀態監測的107個重要湖泊(水庫)中,貧營養狀態湖泊(水庫)占9.3%,中營養狀態占62.6%,輕度富營養狀態占22.4%,中度富營養狀態占5.6%。太湖和巢湖為輕度污染、輕度富營養狀態,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滇池為輕度污染、輕度富營養狀態,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和總磷。
(二)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
33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902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斷面(點位)中,有830個全年均達標,占92.0%。
地表水水源監測斷面(點位)590個,有565個全年均達標,占95.8%。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硫酸鹽和高錳酸鹽指數。
地下水水源監測點位312個,265個全年均達標,占84.9%。主要超標指標為錳、鐵和硫酸鹽,主要是由于天然背景值較高所致。
(三)重點水利工程水體
三峽庫區水質為優。匯入三峽庫區的38條主要河流水質為優,77個斷面中,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8.7%,同比上升2.6個百分點;Ⅳ類為1.3%,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其中,貧營養狀態斷面占1.3%,中營養狀態占77.9%,富營養狀態占20.8%。
南水北調(東線)長江取水口水質為優。輸水干線京杭運河里運河段、寶應運河段、宿遷運河段、不牢河段、韓莊運河段和梁濟運河段水質均為優良;南四湖和東平湖為中營養狀態,洪澤湖和駱馬湖為輕度富營養狀態。
南水北調(中線)取水口及輸水干線水質均為優。匯入丹江口水庫的9條支流水質均為優良,丹江口水庫為中營養狀態。
三、海 洋
(一)管轄海域
一類水質海域面積占97.0%,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28 340平方千米,同比減少4 930平方千米。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二)近岸海域
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水質級別為一般,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優良(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76.6%,同比上升5.3個百分點;劣四類為11.7%,同比下降1.8個百分點。
監測的190個主要入海河流水質斷面中,Ⅱ類水質斷面占19.5%,Ⅲ類占34.7%,Ⅳ類占32.6%,Ⅴ類占8.9%,劣Ⅴ類占4.2%。主要超標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四、大 氣
(一)環境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