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的“眼睛”。自動駕駛汽車的激光雷達傳感器,能夠使激光反射到對象物體上,根據激光返回的時間來測量距離。目前,日本東芝正在推進研發這一傳感器技術。
東芝新傳感器感知的畫面,資料圖
近日,東芝公司宣布已研發出一項用于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的新技術。新技術正是面向東芝傳感器“LiDAR”,該新技術可感知200米遠處的物體,能夠達到此前的約4倍。在提升自動駕駛不可或缺傳感器性能的同時,實現了小型化與低成本。一起來看看吧!
據悉,這一傳感器新技術因為不使用馬達,因此實現了傳感器設計的小型化。隨之,價格也有可能比此前產品大幅下降。據了解,東芝公司的這一傳感器新技術力爭在2022年度之前,實現實用化。在具體應用方面,該傳感器新技術不僅可用于自動駕駛汽車,還有望用于無人機和機器人等,并有望幫助東芝公司開拓新的市場。
具體來說,由于此前的主流方式是通過搭載的馬達使設備旋轉,借此測量距離,但東芝開發了不使用馬達即可測量較遠距離的新技術。利用光學技術,即使是微弱的反射激光也能高效測量。
借助這種方式,此前僅為約50米的測量距離大幅延長,與東芝2018年開發的采用馬達的方式達到相同水平。由于不使用馬達,有助于傳感器的小型化,價格也可能降至此前產品的約100分之1。
新技術被視為對一定條件下完全自動駕駛的“Level 4”這一高度自動駕駛作出巨大貢獻。以往的主流為“機械式”,通過激光和馬達運轉探測器進行全方位觀測,但新技術憑借獨自的半導體和光學技術不再需要馬達等,從而實現小型化。
此前的難點是,與機械式相比,測定距離較短且解析度低,而東芝通過研發出微弱激光也可探測的超高靈敏度感光設備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