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納赫集團公司,在全球工業儀器界,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巨無霸”企業。
2019年,丹納赫集團營業收入達179.11億美元,凈利潤為30.08億美元。截止2020年9月3日,公司總市值高達1490億美元,在全球儀器公司排名中名列前茅。
31年前的丹納赫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初創企業,與全球工業儀器界那些大名鼎鼎的百年企業相比,其歷史并不悠久。
丹納赫集團是如何穩步崛起為聲名大振的全球工業儀器“巨無霸”企業?
本文帶各位讀者一探丹納赫集團迅速崛起的奧秘。
重組并購:賦能神器
1969年,丹納赫集團前身DiversifiedMortgage Investors成立,該企業于1984年更改為現用名。丹納赫(Danaher)取名源自美國蒙大拿州的一條河流。
“賦能式”并購重組是丹納赫集團持續增長的強大賦能神器。成立31年以來,丹納赫集團累計已經進行逾600次并購重組。
統計資料顯示,在過去的7年中,丹納赫集團逾50%的收入經由重組并購得來。
發展至今,經由“賦能式”重組并購,丹納赫集團已經形成業務范圍涵蓋電子測試、動力系統、機械工具、環境控制、產品識別及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的工業儀器集團。
優選重組并購目標
丹納赫集團創始人將并購目標瞄準具備以下特征的企業:
(1)特定利基市場下可理解的業務;
(2)能帶來現金利潤的可預測收入;
(3) 經驗豐富、且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團隊。
遵循重組并購標準
丹納赫集團在長期并購重組過程中,始終遵循一系列清晰的標準。
(1)具備長期增長動力的市場。
市場具備長期增長動力。市場規模超過10億美元,碎片化的利基市場;弱周期和波動幅度小,技術附加值高、行業壁壘高的行業。
(2)具備強大競爭活力的“隱形冠軍”型公司。
有強大競爭活力的公司特質,收入可預見性強。品牌力與渠道能力強,盈利能力強,具備并購擴張的可能性,企業文化兼容。盡量避免實力強勁的的競爭對手。以有形的產品為中心,盡量回避虛擬經濟。
(3)具備穩定回報能力的估值。
具備穩定回報能力,兼具交易價值和成長屬性。專注于提升投資回報率,可以應用DBS管理模式,對公司整體投資組合、市場渠道、技術等有協同效應。
丹納赫集團通過“賦能式”重組并購,持續擴大利潤規模,增加研發投入,擴張市場份額,丹納赫集團在長期并購中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價值創造邏輯。
綜觀丹納赫集團引人矚目的重組并購案例,主要包括:1998年并購著名電子儀器儀表企業Fluke,2003年并購知名電子儀器儀表公司willet international limited,2019年并購著名企業GE生物醫藥公司。
重組并購催生巨頭
經過堅持不懈的“賦能式”并購整合,丹納赫集團公司不斷做大做強,目前該集團已經發展成為擁有以工業儀器為重點的五大業務平臺的全球企業巨頭。
(1)電子測試業務平臺。
關鍵驅動因素:行業發展強勁,布局全面完整,創新驅動與外延并購發展路徑明確,具備持續增長動力。
(2)生命科學業務平臺。
關鍵驅動因素:醫學技術的轉變,生物醫學;生命科學研究的演進:基因技術。
(3)診斷業務平臺。
關鍵驅動因素:分子診療滲透率提升,衛生保健系統的分散化。
(4)環境保護業務平臺。
關鍵驅動因素:水資源的短缺和可再生性。
(5)產品識別業務平臺。
關鍵驅動因素:包裝市場增長,全球品牌的標準化。
從營收來源分析,北美、中國與西歐等高增長市場是丹納赫集團的主要營收貢獻來源,占比分別為39%、32%和23%。
總體而言,丹納赫集團現有業務集中布局于儀器儀表、生物醫藥、環保設備及產品編碼等領域;符合產業升級邏輯,大多具備穩定現金流,盈利能力出色,且具備較強的技術壁壘和品牌壁壘。
隨著“賦能式”重組并購的持續推進以及該集團系列企業內生增長,丹納赫集團上市以來維持了充沛的現金流,經營性凈現金流凈額從2005年的12.04億美元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39.52億美元。
2019年,丹納赫集團斥資214億美元收購GE生物醫藥(GE Biopharma),成為該集團創辦以來的最大手筆的重組并購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