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市科委召開2020年上海科技創新工作情況通報會,向上海各民主黨派市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組織、部門通報情況,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昕欣建議,上海可加強高端科研儀器領域的技術攻關,加快培育這個領域的本土企業,提高國內實驗室“基礎設施”的國產化率。
“走進國內實驗室看看,那些高端科研儀器有多少是進口產品?比例是很高的。”李昕欣說。科研儀器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如果這個領域的高端產品始終來自進口,我國科技創新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掣肘。賽默飛、島津、安捷倫……在科研儀器行業的全球排名前20位企業中,沒有一家是中國企業,基本都來自歐洲、美國和日本。
上海能否在“十四五”期間改變這一局面?李昕欣建議,上海科技界、產業界可加強研發投入,打破學科領域分割,力爭占領科技創新策源的這個高點,在新一代科研儀器研發上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據介紹,新一代科研儀器具有微型化、綜合性特點。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進步,如今一些儀器已從過去實驗室里的“大家伙”濃縮成裝有芯片的微型儀器,可被技術人員攜帶到各個地方,實現食品安全、水質等諸多領域的現場檢測。此外,越來越多的功能集聚到單臺儀器上,使其能進行綜合性測試。
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通報2020年上海科技創新工作情況。
據了解,這一建議與正在編制的《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有不謀而合之處。“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朱學彥副研究員調研發現,國際環境的變化,讓上海一些實驗室面臨“斷供”隱患。科研儀器、實驗試劑、科研軟件、科學數據庫、生物種質……過去,這些軟硬件工具大多靠進口;而今,獲取部分科研工具的難度大幅增加。為此,一系列基礎研究功能模塊的國產替代已提上議事日程。“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加強這個領域的研發投入,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保駕護航”。
工作人員在2020進博會的賽默飛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內進行展示。新華社發
上海市委統戰部、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辦公廳、市政府參事室、市政協提案委有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各民主黨派上海市委、市工商聯、市知聯會、市歐美同學會相關領導和部門負責同志,科技系統各民主黨派委員會、科技知聯會、科技民族聯、中科院上海分院僑聯、上科院僑聯、科技企業聯合會、華僑華人科創服務基地負責人,各基層單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部分民營科技企業代表、委員,關心科技創新工作的系統外代表、委員以及市科技兩委有關處室負責人近100人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