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廣東謀劃選定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進行重點培育,對未來廣東產業發展的藍圖有了清晰描繪。這一戰略對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將帶來怎樣的影響?作為制造業立省的廣東,應如何借此來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不暢、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鏈供應鏈不夠穩定等問題的解決?南都記者就此專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所長、廣東省制造強省建設專家咨詢委秘書長陳立輝。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所長、廣東省制造強省建設專家咨詢委秘書長陳立輝。
從“做大做強”到“做優”的轉變
南都:在當前國內外特殊形勢下,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具有怎樣的意義?
陳立輝:首先,有利于廣東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升級產業供給結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通過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可以推動產業由集聚發展向集群發展全面躍升,增強自主創新和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推動集群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對產業供給結構的不斷升級,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帶動的國內市場需求擴張,真正做到積極占領產業高端與精細服務人民生活需求齊頭并進。
其次,對引領帶動廣東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具有重大意義。
另外,還可以為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貢獻廣東先行經驗,體現廣東擔當。
南都:這一戰略的提出將解決廣東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哪些問題?
陳立輝:廣東是制造業大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國1/8左右,整個制造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廣東發展到今天,如此大的經濟體量,想要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有新的謀劃。這個戰略實施正是著眼于下一步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步。
廣東經濟發展質量總體上比較均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非常發達。但到了目前,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影響到整個產業發展的時候,我們短板就顯現出來。所以第三產業也應為實體經濟服務,核心還是要有制造業。
制造業要發展,就必須對廣東的制造業進行一個總結,提出發展目標。所以就總結出"雙十產業集群",一個是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一個是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20個產業集群,是未來廣東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宏偉藍圖。這20個產業集群中,十大支柱產業代表著廣東省目前產業發展的傳統優勢,諸如智能家電、汽車、裝備制造等,具有堅實發展基礎和增長趨勢,是廣東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十大新興產業代表著廣東產業發展的未來,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成長潛力巨大。
廣東打造20大產業集群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振興壯大實體經濟發展,同時解決我們面對的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整體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鏈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實現協調發展這樣一個目的。
南都:您剛剛提到,該戰略的提出是對廣東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總結,這個總結與以往的發展思路相比,有哪些新的變化?
陳立輝:我們的產業以前講做大做強,現在講做強做優。傳統的1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它們已經很大很強了,可以說在世界的排名都比較靠前。現在要考慮的是怎么把它做優,新興的怎么才能更快的成長起來?所以,“雙十產業集群”的發展是把做“優”放在第一位,要實現高質量發展。
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很廣的范疇,主要體現在幾方面:
一是企業本身的發展質量,制造水平、盈利水平和創新水平都是主要體現。
二是要有更強的競爭力,要有優質產品、一流名牌,能夠滿足我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廣東有些產品在全國很有名,早年就以“粵家電”聞名于世。空調有格力、美的;全國5大手機生產廠家,有4個在廣東, OPPO、vivo、華為和中興。廣東制造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