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截至12月14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里程約3.6億公里,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里,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里,飛行狀態良好,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測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機動、載荷自檢等工作。天問一號預計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實施“剎車”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為火星著陸作準備。
4、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中國北斗耀太空!
北斗全球組網示意圖(動畫演示)。新華社發
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北斗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七大系統組成。
撫今追昔,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從北斗一號工程立項開始,26載風雨兼程,幾代北斗人接續奮斗、數十萬建設者聚力托舉,在強國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速度”、展現“中國精度”、彰顯“中國氣度”,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輝煌業績。
立項至今,北斗系統建設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了自己的節奏。2000年建成北斗一號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號區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實現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全球夢”。
據統計,工程啟動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先后調集了400多家單位、30余萬名科技人員參與研制建設。陳芳允、孫家棟兩位“兩彈一星”元勛和幾十名兩院院士領銜出征。
如今,中國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臺,站在了我國用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梯隊”。
5、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龍芯之父胡偉武這樣說。
“此次全會將科技的作用提升到新高度,用‘核心地位’和‘戰略支撐’這樣的濃墨重彩來形容。”楊衛院士這樣說。
11月3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中國共產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從黨的十八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一脈相承、與時俱進。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重大部署在戰略層面目標思路清晰,在戰術層面舉措具體務實,為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6、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終獲證
11月8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決了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志》上。
微分幾何學起源于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里奇流”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