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陳秀雄與王兵團隊長期研究微分幾何中“里奇流”的收斂性,運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們在國際上率先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提出于20世紀90年代的猜想。
據了解,兩位數學家研究這兩個猜想用了5年,論文篇幅長達120多頁,由于篇幅浩繁、審稿周期漫長,論文從投稿到正式發表又花了6年。
《微分幾何學雜志》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菲爾茲獎獲得者西蒙·唐納森稱贊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7、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
敢上九天攬月,談笑凱歌還!
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球,是40多年后,再次有人類航天器重返月球并采回樣品。對中國和全球航天界,這都是一項巨大的科學成就。
嫦娥五號回家 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歷經23天,嫦娥五號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采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項任務需要非常精確的控制,技術難度很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嫦娥五號,是中國研制的最為復雜的航天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經歷11個飛行階段,20余天的在軌飛行過程,采集1731克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月球表面自動采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嫦娥五號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使出渾身解數采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與封裝。
嫦娥五號的成就再次告訴世界,中國已成為航天大國。40多年來,全球航天領域科學家一直希望能更深入地研究月壤,相信嫦娥五號的成功能幫助他們解答困惑。
8、華龍一號并網發電成功
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后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并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
華龍一號是我國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采用177堆芯設計,堆芯采用18個月換料,電廠可利用率高達90%,創新采用了“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并網成功,標志著我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是我國核電創新發展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目前,中核集團海內外共有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在建,建設工程安全和質量處于良好受控狀態。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并網發電將會大幅提升中國核電行業的競爭力,對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9、“奮斗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
載人深潛10909米后,“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于11月28日勝利返航。
10月10日,“奮斗者”號從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南山港碼頭啟航,前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海域實施萬米深潛試驗任務。10月27日,“奮斗者”號下潛首次突破萬米,并于11月10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11月13日,“奮斗者”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潛水器與著陸器在萬米海底的聯合作業,并進行了視頻直播。
11月28日,“奮斗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新華社發(中國船舶集團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