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自然資源部召開了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成果匯報視頻會,會議透露,此輪試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天然氣水合物通常稱為可燃冰。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的試采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世界紀錄。
此次試采中,研究人員還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環境保護和監測體系,自主創新形成了環境風險防控技術體系。
此次試采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鉆采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采向試驗性試采的重大跨越,在產業化進程中取得標志性成果。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采用水平井鉆采技術試采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5、科學家找到小麥“癌癥”克星
受赤霉病侵染的小麥。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團隊供圖
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并驗證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相關研究成果4月10日在線發表于《科學》。
目前,已有30多家單位利用抗赤霉病的種質材料進行小麥抗赤霉病遺傳改良,并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進行廣泛試驗,結果表現良好。上述成果為解鎖赤霉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
6、科學家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
光量子干涉實物圖:左下方為輸入光學部分,右下方為鎖相光路,上方共輸出100個光學模式,分別通過低損耗單模光纖與100超導單光子探測器連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團隊供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使得我國成功達到量子計算研究的首個里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為實現可解決具有重大實用價值問題的規?;孔幽M機奠定技術基礎。相關成果12月4日在線發表于《科學》。
7、科學家重現地球3億多年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
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與重要演化事件。南京大學供圖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之一。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99%以上已經滅絕,通過化石記錄重建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是認識當今人類居住地球生物多樣性現狀與發展趨勢的重要途徑。
南京大學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自建大型數據庫,自主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號”超算取得突破,獲得了全球第一條高精度的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其分辨率較國際同類研究提高400倍。
新曲線精確刻畫出地質歷史中多次重大生物滅絕和輻射事件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系。成果于1月17日以研究長文形式發表于《科學》。
8、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供圖
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12月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