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呼聲漸高,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換而言之,如果我國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就要在基礎科學方面實現突破。但是要在基礎科學實現突破,就必須依賴科研儀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每年萬億科研經費,60%都用在購買外國進口科研儀器了。
而要在基礎科學方面實現突破,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要有先進的科學儀器。
科學儀器意味著什么呢?
有統計就顯示,在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獎領域,68.4%的物理學獎、74.6%的化學獎和90%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借助各種先進的科學儀器完成,或直接與新儀器方法或功能的發展相關。
有了先進的科學儀器助力,這些科學家們才能夠實現在重大科技領域的技術突破,就拿我國諾貝爾醫學界得主屠呦呦來說,如果沒有低溫萃取儀器的幫助,她是無法發現青蒿素的。
美國商務部曾一語道出了科學儀器的重要性:科學儀器在工業總產值,占據的份額不超過4%,但是小小的儀器卻有驚人的能量,對于國民經濟有著直接影響,影響程度更是遠超60%。
那么當前,中國的科研儀器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呢?
雖然中國制造業規模3.6萬億美元,而美國是2.2萬億美元,但中國當前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仍處在下游,尤其是在科學儀器領域,美國遠比中國先進20多年。
而在全球科研儀器前20強中,也沒有一家中國企業,賽默飛、島津、安捷倫……這些公司普遍來自歐洲、美國和日本。
對國民經濟影響如此重大的科學儀器,中國一直以來卻依賴進口。據統計,除石油和半導體外,中國每年在科學儀器進口方面就需要花費近1000億美元,占政府研發經費支出的60%,在高端儀器方面中國更是面臨嚴重的“卡脖子”情況,因此中國90%的高端儀器都來自于國外品牌。
以冷凍電鏡為例,作為研究蛋白質過程必用的工具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只有三家公司能夠生產,日本有兩家、美國有一家,由于其中涉及的技術和精密零件難度過高,中國就連山寨水平都沒有達到,在冷凍電鏡方面只能眼睜睜看著被國外企業壟斷。
那么是我國不重視科研儀器嗎?
當然不是,從2011年開始,科技部設立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每年研發科研儀器的支出都超過百億元,2019年更是達到了229.1億元,經費的投入在制造業中名列第二。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由于中國本土科學儀器技術不強,從海外進口已經常態化了,因此每年撥款的各領域上萬億科研費用,有60%的支出都用于購買科學儀器,這意味著每年將有七八千億元流入外國企業的腰包。
那么為什么中國在高端科研儀器上會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首先,高端的儀器儀表這個行業,市場需求規模并不大,但是技術創新對資金投入要求很高,國內的資本寧愿投資互聯網產業,也不太愿意源源不斷投給科研儀器產業,因此中國的科研儀器制造企業普遍規模較小,還依靠政府予以撥款支持。
其次是,高端儀器的研發周期很長,甚至能夠達到5~10年,10年研發出來的儀器,可能又落后于國外的競爭對手了,最終進入市場因為競爭力不強,無法獲得充足的利潤,最終很容易陷入持續虧損,又不得不長期大額研發投入的怪圈。
第三,科研儀器對儀器本身的性能、指標、參數乃至穩定性,都要求極高,因為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直接會影響最終的科學結論,所以國內的中高端國產儀器,很多科研專家仍感到信心不足。
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中船重工、魯汶儀器、中科產業、舜宇儀器等1批國產儀器公司,正在有志于推動國產儀器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