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儀器是科研人員的重要工具,位于科技創新鏈的源頭。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進程中,科學儀器領域同樣不能“受制于人”。3月2日上午,2021年第一期科學儀器產業科技成果對接沙龍活動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原主任、高級研究員關亞風團隊技術成果對接會在青島市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行。這場沙龍匯聚了政府、科學儀器企業、行業協會、銀行、基金等數十家企事業單位,進一步打通了“政產學研金服用”的轉化通路。
小身材不簡單
為可燃爆氣體實現多場景“安保”
會上,關亞風介紹了其研發項目包括“通用型可燃爆氣體臨界報警器”、“大型垃圾焚燒廠二惡英前端檢測儀”和涉及科學儀器核心部件包括“光電放大器”、“流通池熒光檢測器”等多項前沿科研成果,尤其是部分核心關鍵零部件性能可完全取代進口并已經進行了產業商業化。
一款與打火機尺寸相仿的產品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關亞風向記者介紹,這款與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可燃爆氣體臨界報警器不同,該項目研制的爆炸預警傳感器不是測量環境氣體中可燃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而是在傳感器內有一個與外部氣體聯通的強化反應腔。在腔內連續脈沖放電點火,直至出現燃爆,進而報警。因此,只要環境中的氣體成分接近爆炸限、存在爆炸的可能,不論可燃氣體的組成是什么,濃度為多少,只要確實可以引起爆炸,在濃度接近但是未達到環境條件下的實際爆炸限之前,傳感器即可發出報警。“換句話說,這款看起來身材小小的報警器卻不一般,當內部發生爆炸時,由于爆炸產生的自由基會緊緊地鎖在腔內不會外漏,因此實現了報警的同時又可以避免引起外部環境的二次爆炸。”他補充道。
記者了解到,目前這款通用型可燃爆氣體爆炸預警報警器已在安全生產、公共安全等多場景多領域實現應用。在安全生產領域,該項目研發產品可應用于采煤采礦、化工生產、易燃氣體和液體的運輸和儲存、含有可燃爆顆粒物(如煤粉、鋁粉、面粉、有機物氣溶膠等)的工作場合,以及地下或封閉空間和確定可燃氣體泄漏現場救護安全區域等。此外,該產品還可應用于人員安檢通道、貨物倉儲、貨物運輸、大型封閉場合等公共安全領域,為市民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駕護航”。
自主研發
科學儀器儀表進口替代正當時
科學儀器儀表是科學創新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是推動科學技術向更高水平進步的重要原動力,高端科研儀器儀表被進口產品壟斷不僅制約著國產儀器儀表行業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科研工作的進展。
關亞風老師現場講解自主研發前沿成果
記者了解到,關亞風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原主任,兼微型色譜研究組組長,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理事長,國家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價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68項(其中美國專利1項),已經成功轉移轉化成果3項,自轉化科技成果有13項,轉化的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在航天、公安部等多個領域。
“穩定性差、可靠性差、技術支持弱、軟件體驗差”是國人給國產儀器冠上的“帽子”。國產科學儀器“卡脖子”的技術及關鍵零部件仍主要靠進口,安捷倫、賽默飛等國外廠商基本壟斷了電鏡、核磁共振、液質聯用儀等高端科研儀器市場。由于自身同質化低價競爭嚴重,加上進口品牌搶占市場,近幾年盡管優秀產品不斷涌現,但國產儀器在市場用戶中的認可度普遍較低。如何掙脫藩籬,打破偏見,是國產儀器當前急需解決的迫切問題。
掙脫藩籬
讓科研成果轉化道路更加暢通
臺上嘉賓熱情分享,臺下嘉賓認真認真傾聽的同時也不時動筆記錄。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中,青島科學儀器產業發展的藍圖愈加清晰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