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傳感器研制中用到一種離子注入技術,但當時大家連離子注入的機制都不清楚。
“杜老師在理論上給予指導,和我們一起討論,研究解決方案。”王鵬飛說,“我們從一臺農業育種注入機上得到啟發,對它進行改造和設計,又造了一些部件,最終達到了項目初步目標。”
后來,團隊不斷摸索,找相關單位攻克VR加工技術、波導設計加工工藝。經過幾輪迭代,團隊用不到3年時間,將鉆石傳感器技術提升至國際先進水平。
“2016年底,連傳感器的原料也被發達國家禁運了,我們必須一點點摸索,攻克一道道工藝難關,但這也讓我們一步步、全鏈條地掌握了核心技術。”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秦熙說,“在這個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國外儀器廠商對我們的態度,經歷了幾輪反轉。”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儀器研制項目的資助下,杜江峰團隊一路披荊斬棘,在實戰中蓄積著“起跳的力量”。
“落地”才算驗收
2014年,杜江峰發現,國內一些研究機構也面臨著自己曾經的苦惱:迫切需要一些高端儀器但買不到。
這時他們已經研制出部分儀器,杜江峰想,既然有這個能力,何不多做幾臺?
“我們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改變過去那種‘立項研究,驗收了事’的做法。”杜江峰說。
科學家研制儀器和企業家做儀器的目標、關注點完全不同。高校和研究所的儀器研制項目屬于“學術牽引”,可以不計原件成本,只要各項技術指標在驗收時最好即可。但企業要完全遵照市場規律,以產出成套儀器為目的,注重穩定性、可重復性,講究成本可控。
“盡管都和儀器有關,但做產品和搞基礎研究是兩碼事。”杜江峰說,“不少項目是‘進門嚴苛,出門寬松’,只要能立項,驗收通常并不困難。專家把各項指標一測,達標就可以通過。但儀器成為商品不同,就像一個手機,不能今天有信號,明天沒信號。”
為解決產學研銜接的難題,讓儀器研究真正“落地”,杜江峰下定決心,承諾延遲驗收,讓用戶單位來驗收。“用戶什么時候覺得滿意了,什么時候通過驗收。”
“我們這套儀器原計劃2016年完成,專家驗收是2016年完成的,但用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包括原來計劃里沒有的。研究出現新情況、產生新需求,我們都盡可能滿足,最后用戶徹底滿意了。”杜江峰說。
該儀器后期迭代也隨著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的成立交由公司負責,從而更加明確了科研團隊從“0”到“1”、企業從“一”到“萬”的產學研模式。
底氣何來
“我們實驗室有近40臺裝備,除了2009年買過一臺進口儀器外,這12年來沒買過成套裝備,基本上自己想到的、需要的,都由自己做。”杜江峰說。
目前,該團隊研制的儀器已廣泛服務于醫院、企業、科研院所。談及團隊制勝的“法寶”,杜江峰用“品格、平臺、氛圍”六字概括。
“感謝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領導的遠見和魄力,支持我們探索一種靈活的機制,比如‘邊科研邊研制’,比如支持我們把研制的儀器真正‘落地’。”杜江峰說,“在持續資助下,我們也在實戰中鍛煉了一支特別能‘打’的隊伍。”
“務實、低調,凝聚力強”,是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賀羽對團隊的最深刻印象。目前,該公司已經從科學家手中接過成果產業化的“接力棒”,開始用產品經營的思路、以工程化的方式向商業化邁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石發展說:“杜老師常說,學術討論只有對錯,不分地位高低。所以我們形成了自由、平等的學術討論氛圍。我們從不打卡,但晚上12點實驗室燈火通明是常態。大家都奔著一個目標,做得非常開心。”
杜江峰認為,人才是大學最重要的產品,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品格外,還要提供一流的平臺、好的工作環境和科研氛圍。
“非常感謝團隊成員的努力。”杜江峰說,“雖然我們取得了多個世界第一、獲得了一流成果、培養了一流人才、提供了一流平臺、做出了一流產業,但在儀器研制方面,跟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儀器研制‘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