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核磁中心在同類型科研中心里排名算是國內數一數二的,而且也是布魯克公司的頭號“VIP”。
北京大學面對23萬人工費,要求布魯克公司一周內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并拒絕支付人工費。
然而十天過去了,布魯克公司仍毫無動靜。
隨后,北大發布聲明,終止與德國布魯克的合作。
從這篇聲明了,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北大核磁共振中心對布魯克公司的一個評價:核磁共振波普儀市場上一家獨大的壟斷。
而實際上,科研儀器的壟斷遠不止于此。
巨頭壟斷,受制于人
事實上,科研儀器巨頭的壟斷其實在國內已經滲透比大家想象的還要深。
國家市監局曾經做過調查,在31個省級生態環境檢測機構中,86.8%的儀器來自國外,國產化率不足15%。
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發布的全球儀器公司榜單,在前20家公司中,有8家是美國公司,7家來自歐洲,5家公司位于日本。
資料來源:東興證券
中國企業沒有一家入選。
前五大儀器制造商占去年前 20 家公司銷售額的一半以上。僅賽默飛世爾就占前 20 名儀器銷售額的 23%。排名前 10 位的公司占銷售額的 78%。排名公司的總銷售額中只有約 24%是分析和生命科學實驗室工具。有些還銷售工業測量設備和其他非研究設備,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銷售是實驗室耗材,軟件和服務。
壟斷的原因也很簡單,大體上可以分成三點來談:技術壁壘、科研生態和公司經營策略。
說到技術壁壘這方面,拿生化實驗室常見的質譜分析儀來談。
質譜分析儀,解釋起來比較復雜,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體重秤,世界中的粒子在重量足夠精確的情況下都有唯一質量,比如質子質量是1.007276466621(53)u(u是原子質量單位,1u=1.660538921(73)x10^(-27)kg),而通過測算粒子質量與所帶電荷比值則可以推算出被檢測物質中各類原子所占比例,進而分析物質構成。
也就是說,科研儀器在某些領域精度是要求達到小數點后面20多位的。
不僅如此,科研儀器的技術壁壘絕大多數都是諾獎級別的。
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與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
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鞍l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也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半的獎金。
別的不說,開創性的科研儀器發明(改進測算方法)最起碼都是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
技術這個門檻還真不是一般人想進就進的。
當然除了技術本身,學術氛圍也是影響科研儀器市場配比的重要因素。
IVD資訊中的生命科學領域網友“陳小澄”就曾表示:一個是本身國產和進口儀器有差距,另一個原因我覺得還是“人”有問題。
之前呆的實驗室老板在國內生化圈子還是比較有名的,文章質量很高,設備也全是進口的,除了超重離心機,不喝別的實驗室公用儀器,也不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儀器,缺什么買什么,只挑進口。
用老板的話說,做這個領域(國外實驗室)的人都用這種儀器,你不用,然后重復不出來別人的試驗,又找不到哪里出了問題,肯定會考慮是不是自己儀器沒用對、酶的活性有問題等等,和別人公用儀器就會思考是不是別人污染了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