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動,傳感器向著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的方向加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傳感器產業鏈。京津冀地區比如北京以高校和重點實驗室的研發設計為主導;珠三角地區重在制造,以產品帶動應用;中西部重點城市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標準化試點應用。
感知芯視界編輯部近期推出“各地傳感器產業發展情況系列專題”。下面來看專題中的第三篇——北京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情況與規劃。
今年7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關于推動北京市傳感器產業創新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北京將懷柔打造成高端儀器和傳感器硬科技產業基地,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關于北京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情況與規劃,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力
創新離不開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的融合、集聚。近日,澤平宏觀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從結果看,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數自2016年的第1位四年后重回榜首。
從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力來看,據查詢北京市政府官網5月6日新聞獲悉,北京是中國科技人才資源密度最高、質量最優的地區。北京有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近100萬在校師生,中國頂尖人才和實驗室一半在北京。北京集中了全國80%的天使投資人和1/3的股權投資機構,風險投資累計金額在全球僅次于硅谷。平均每天新設立的創新型企業近200家。獨角獸企業80家,居全國首位。
在創新制度方面,北京北京圍繞科研管理、績效評價、科技成果權益、長期資本支持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突破,比如:
出臺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
組建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中心等多個新型研發機構,通過這些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形成長期穩定的支持和開放靈活的用人機制
建立規模為300億元的科技創新母基金,帶動和吸引社會投資,資金投入期限可達10-15年
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實現科研人才盼望已久的“自己生的孩子可以自主培養成人了”
二、傳感器產業生態與龍頭企業
編輯部經查詢調研,北京已不斷完善智能傳感器產業生態鏈。其中研發設計端最為突出。北京匯聚了國內研究智能傳感器的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其中,北京大學的4英寸生產線是國內最早提供MEMS代工的生產線之一。同時,北京還擁有重點科研機構、聯盟組織、展覽會和產業園,目前已形成了智能傳感器技術研發設計、芯片制造方面的產業優勢。
編輯部從傳感器產業鏈角度,列舉了上中下游不完全的企業名單(排名不分先后,歡迎補充):
研究與開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半導體所、中科院微電子所、中科院電子所、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材料及設備:北方華創、北京埃德萬斯離子束技術研究所
設計:兆易創新、水木智芯科技、中星微電子、北京青鳥元芯微系統、北京耐威科技、北京寶力馬傳感技術、北京思比科微電子、芯福傳感器技術、北京久好電子、中科銀河芯
制造:賽微電子
應用:小米通訊技術、錘子科技、聯想集團、馭勢科技、北汽、小馬智行......
三、懷柔區:打造高端儀器和傳感器硬科技產業基地
據了解,北京市將高端儀器裝備和傳感器產業列為全市十大高精尖產業體系的29個細分領域之一。今年7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關于推動北京市傳感器產業創新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以懷柔科學城建設為重要契機,將懷柔打造成高端儀器和傳感器硬科技產業基地,為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方案》重點任務分為3個時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