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優化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建設。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增強計量基準自主可控能力,創新計量基準全鏈條管理機制。改革計量標準體系架構,統籌考慮技術能力和現實需求,建立以國家計量標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計量標準為主體的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絡。實施標準物質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環境監測、食品安全、自然資源和刑事司法等重點領域標準物質研制和應用。加強標準物質監管能力建設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探索建立標準物質量值驗證和質量追溯工作機制,建設一批標準物質量值核查驗證實驗室,開發建設標準物質質量追溯平臺,形成標準物質研發、生產、應用全生命周期監管能力。
(三)加快先進測量技術研究。
加強計量學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原始創新。圍繞時間單位重新定義,重點研究量子計量技術及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小型化技術。加快推動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試驗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滿足空天、深空、深海高精度探測和精密量子測量等重大應用需求。研究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核安全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精密測量技術。針對復雜環境、實時工況環境和極端量測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方法,突破在線、動態、遠程、快速校準技術,解決極端量、復雜量、微觀量等準確測量難題。研究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業物聯、跨尺度測量、復雜系統綜合測量等關鍵技術,不斷填補新領域測量技術空白。
(四)推動先進測量儀器設備研發和應用。
加強高端儀器設備核心設計、核心器件、核心控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術研究。推動量子芯片、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測量儀器設備中的應用,積極推進測量儀器設備智能化、網絡化。加強高精度計量基準、計量標準的研制和應用,基本實現關鍵核心設備自主可控。實施測量儀器設備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測量儀器設備研發,提升測量儀器設備的準確性、穩定性、可靠性。研究建立測量儀器設備計量測試評價制度,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國產測量儀器設備品牌。加快專用測量系統的研制,形成滿足航空航天、海洋監測、交通運輸等裝備研制生產任務和重大工程需求的測量能力。
(五)建設國家先進測量實驗室。
針對各領域測量能力的不足,加強國家測量基礎條件和能力建設,推進大型測量儀器設備、科學測量數據等測量技術基礎平臺建設,打造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的國家先進測量實驗室。強化測量實驗室計量溯源性意識和要求,保證測量結果準確、一致和有效。加強行業或區域測量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測量資源整合,優化行業、區域測量資源配置。鼓勵各類測量主體建立聯合實驗室和技術創新聯盟,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強測量資源開放共享,推動測量資源一體化發展。
(六)提升企業測量能力和水平。
鼓勵企業加強測量投入,合理配備測量設備,嚴格測量設備的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控制,建立必要的計量管理制度,不斷提高企業測量能力和水平。研究建立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推動企業進行對標達標,發揮先進企業示范引領作用。鼓勵企業自愿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先進測量技術要素和管理手段在企業的應用。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產業鏈鏈長企業,實施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全面提升核心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加快先進測量技術攻關成果的落地應用,帶動產業上下游融通創新、協同發展。
(七)推進測量數據積累和應用。
引導企業建立產品研制、生產、試驗、使用過程動態測量數據信息庫,開展測量數據分析研究,改進企業生產控制流程,提高產品控制精度和質量,完善產品全壽命周期數據管理。加強測量數據智能化采集、分析與應用,推進測量設備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建立智慧計量實驗室和智能計量管理系統,實現數字化賦能。積極將測量數據納入工程領域數字化科研過程,推動測量數據資源在工程領域集成應用。加快建設國家計量數據中心,培育一批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示范基地,探索建立國家標準參考數據中心,提升測量數據價值挖掘能力,實現跨行業、跨領域測量數據融合、共享和應用。
(八)完善先進測量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