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京組織行業專家就《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有關情況進行介紹。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重大裝備辦公室主任李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沈陽新松公司總裁、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秘書長宋曉剛,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姚之駒,分別對機器人產業規劃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李東:機器人產業發展空間潛力大
在前一階段化解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產能嚴重過剩過程中,行業內外各界人士提出,當前是不是機械人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同時,廣大媒體對許多省市大力發展機器人高度關注,與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比較,機器人產業是否發展太快了,也存在著產能過剩。
應該說,分析一個產業是否產能過剩,首先應該從供需角度著眼,機器人產業的市場需求前景令人充滿期待,可以說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料機械人市場需求的拐點在哪里。那么在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這么大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又伴隨著傳統機器人向現代機器人過渡,近五年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每個時刻都在增長,2015年產量增長了21%,其中自主品牌產量增長了31%,而且機械人大多是訂制,很少有庫存積壓,從供需關系來分析說,可以預判未來需求在持續性擴大。
那么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隱憂在哪呢?當前,機器人產量增長伴隨著企業個數爆發式增長,初步統計,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多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同時各地方還有超過40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
本土企業高端品牌機器人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據統計,六軸以上工業機器人外國品牌占到了市場85%,而未來的需求也主要是六軸以上的高端機器人。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也就是經常說的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三大件,尚未完全突破,這部分占到了機器人本體價值量的70%,依然還是依賴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