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報道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無論是在制造環境下應用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在非制造環境下應用的服務機器人,其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為貫徹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的總體部署,推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現狀與形勢
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誕生以來,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核心技術與產品應用領先,并形成了少數幾個占據全球主導地位的機器人龍頭企業。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后,這些國家紛紛將機器人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力求繼續保持領先優勢。近五年來,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均增速超過17%,2014年銷量達到22.9萬臺,同比增長29%,全球制造業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其中工業發達國家機器人密度普遍超過200。與此同時,服務機器人發展迅速,應用范圍日趨廣泛,以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醫療康復機器人形成了較大產業規模,空間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和反恐防暴機器人等特種作業機器人實現了應用。
我國機器人研發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近年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及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2014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1.7萬臺,較上年增長78%。服務機器人在科學考察、醫療康復、教育娛樂、家庭服務等領域已經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產品并實現應用。自2013年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2014年銷量達到5.7萬臺,同比增長56%,占全球銷量的1/4,機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機器人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低;機器人推廣應用難,市場占有率亟待提高;企業“小、散、弱”問題突出,產業競爭力缺乏;機器人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亟待健全。
當前,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迫在眉睫,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呈現大幅增長。與此同時,老齡化社會服務、醫療康復、救災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娛樂、重大科學研究等領域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應把握國際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整合資源,制定對策,抓住機遇,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