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土生土長的華師人,他是華師培養的第一位院士,他是中國激光領域的重要開創者,一生行走在“追光”的路上,為中國光學事業和教育事業,奮斗了近七十年。
劉頌豪,1930年出生,我國著名光學和激光專家,首批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所所長、合肥分院副院長,華南師范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協副主席等職位。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
劉頌豪是華師培育出來的中科院院士,他曾說:“事業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他也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話。作為我國激光領域的重要開創者之一,劉頌豪以其驚人的才華,為我國光學與激光領域的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樹立了一座座豐碑,為光學在國防、醫學、農業、通信等領域的應用做出卓越的貢獻。
恩師搭線,發現美妙光子世界
1999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55人,華南師大教授劉頌豪的名字赫然在目,是當年廣東高校中唯一的入選者。盡管1999年才當選院士,但早在近半個世紀前,劉頌豪就與中國科學院結下不解結緣。
1951年,華南師范大學的前身廣東省文理學院,送走最后一屆畢業生,這85個來自7個學系的畢業生,就包括劉頌豪。不久,全國院系大調整,廣東省文理學院改名為華南師范學院。
當年,物理系系主任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黃友謀教授(后任華南師院副院長),他對劉頌豪影響頗深。受黃友謀的上課方式啟發,劉頌豪通過寫卡片記錄知識點來復習功課。大學四年,劉頌豪的成績一直是年級里的佼佼者。畢業時,正值中國科學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和實習研究員,在黃友謀的幫助下,通過中科院的錢三強院士推薦,劉頌豪進入中國科學院當實習研究員,成為中科院最早進入的一批研究員之一,也是我校培養的第一位院士。
劉頌豪原本以為,能在錢三強院士的指導下繼續研究原子物理。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我國極需光學儀器研究及制造方面的人才,所以劉頌豪同另外3位年輕人就被調配到王大珩、龔祖同先生手下研究光學技術。當被告知去“從未接觸過的光學領域”,他開始心里是一萬個不愿意,沒想到后來發現光子世界竟是如此美妙。
光學玻璃是光學儀器的基礎材料,由于在軍事上的重要應用,光學玻璃技術被視為機密。中國科學院成立之時,就將光學玻璃作為首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50年代初期,劉頌豪隨龔祖同來到長春,成立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
王大珩、龔祖同決定直接從生產規模起步,盡快研制出光學玻璃。然而,研制過程困難重重。
1953年冬季,工作一度處于最困難的階段。由于300立升容積的坩堝質量出現問題,光學玻璃大熔爐點火升溫后,燒結的坩堝發生變形,底部出現裂紋。最為嚴重的一次是坩堝底部穿孔,大量玻璃溶液漏入了換熱室和地下室,實驗室內一片火海。
經歷最艱難階段后,光學玻璃的研制又遇到出現大量氣泡的技術難題。面對一次又一次失敗,劉頌豪做了小型的模擬實驗,確證快速冷卻會產生真空泡,于是他建議加厚保溫罩以減緩玻璃冷卻的速度,龔祖同采納了他的意見,經試驗,成功熔煉出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結束了我國光學玻璃依賴進口的歷史。
這時,劉頌豪年僅24歲。1956年2月,劉頌豪教授帶領光機所的8位技術人員從長春來到昆明298廠(對外稱云南光學儀器廠),建立了我國第一條光學玻璃生產線,研制出代稀土光學玻璃,打破了國外在軍用光學玻璃技術上對我國實行的封鎖。此后40余年,昆明298廠生產光學玻璃2000噸,產值近億元,甩掉了我國光學玻璃“全依賴進口”的帽子。
60至70年代,劉頌豪開始參與開拓我國激光領域,研制成功我國第一批激光器,高功率紅外連續固體激光器,是我國激光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80年代,劉頌豪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激光光譜學開放實驗室。
回到母校,創立光學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