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技術的演進一直在跟隨歐美的路徑,大趨勢上可說是有志一同,但過程中,從產業較弱的環節切入、瞄準市場需求正向設計產品,比投身人才濟濟的領域,更能助推國內智能物聯網的生態發展,對創新創業公司也更具挑戰?!?
這是矽典微創始人兼 CEO 徐鴻濤博士與問芯Voice 對談時,聊到為什么會選擇毫米波雷達這個在國內算是非常啟蒙階段的領域,所提出的看法。
從徐鴻濤的創業抉擇可以看出,他看重創業價值的體現,更勝于趕流行做創業這件事,他也并非是個盲從于 “蹭熱點” 去做 “me too” 產品的人。
繞開人多地方,推開白花花銀子
圈內人談到毫米波技術時,首先會聯想到車用市場,但徐鴻濤表示,他為矽典微定義的第一款產品卻未深入此市場。就因為這個避開 “人群擁擠” 的決策讓公司錯過不少投資機會,甚至很多投資人會開宗明義說,“做車用,我就投你們!”
即便如此,也并沒有改變他對公司初期產品走向的預判,將底層和頂層的商業邏輯想透,明確定義了產品技術路線后,忠于創辦矽典微的初心與初衷,不盲目迎合市場熱門概念,這就是矽典微 “生根破土” 的第一步。
毫米波傳感器芯片的研發向來是國際半導體巨頭的戰場,他們在全球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但對中國下游企業的支持十分有限,而國產化高性價比的毫米波芯片更是市場空白,這也是驅使徐鴻濤回國創業的契機之一。
大環境對了,回國創業水到渠成
在外深造的十余年間,除了在技術上的積累和完整的大型芯片研發項目的錘煉之外,徐鴻濤喜歡探索、愛打破邊界的性格,也讓他更想通過自主研發和創業,把技術轉化為商業化應用的產品。
完成博士的學習,徐鴻濤即被全球知名的芯片公司聘任,之后長達十年的系統化學習和成長,讓他從專注于技術研發中看到了更多適合自己破界向外發展的可能。
在與公司的 “七年之癢” 來臨那年,他曾想過要跳脫一成不變的環境,雖然最后還是被公司慰留下來,但他仍然堅持把想要實現的技術產品在內部推進測試。
持續一貫的積累和能力的加強,也為破界而出的創業夢想積聚能量。
2013 年,應復旦大學同仁的邀請,徐鴻濤利用假期回國到母校學術探訪。據他回憶,當時國內無論互聯網、軟件、系統企業如手機和智能化應用等都表現出極大的供求吸引力,但在芯片、材料等集成電路相關技術環節仍是短板。這樣的大環境和市場巨大的潛力如同鼓槌,敲擊著他的心弦,也啟動了他歸國創業的倒計時。
徐鴻濤認為,想清楚底層的商務邏輯,比一味投入技術研發,對初創型企業來說更重要。在美國科技圈的多年經驗也警醒著他兩個道理:
一,是大企業并非永遠不會被打敗
二,是做得早未必會帶來長遠的成功
以往領導大型芯片研發項目的經驗讓他了解到,組織越大,判斷和決策也容易隨之變慢,遇到問題要及時轉向會更不容易。
許多失敗的案例也證明了,產品做的早,成為先烈的風險性也更大。很多時候一個產品的概念創造者沒通過時間的考驗,放棄后反而被競爭公司找到了新的應用亮點,在正確的時間點上解決應用和技術問題,讓迭代后的產品沖擊市場,從而形成商業上的成功。
“事業”非“生意”,團隊要有前瞻性
談到商業邏輯,徐鴻濤的言談間有著滿滿的熱情與興奮。他也與問芯Voice 分享剛回國創業時,看到國內三種類型的商業機會:
第一種類型,是做替代產品,也可以說是做 “me too” 產品。
此類芯片產品在市場上有非常大的需求量,也有很多競爭對手在長期的角逐,要成功只要堅持一句話:更低的價格,不太差的品質。
第二種類型,切入已經存在已久的技術領域,比如藍牙芯片。這類芯片公司很多年前就存在,但仍有小公司前仆后繼地擠進來。利用成熟的技術在不同應用市場中,尋找新出現的機會點去突破。
第三種類型,是緊抓市場出現的新機遇,在技術突破的可能性上,很多前沿技術的追逐者都看到了,也都可以去實現場景應用,因此,更需要創新團隊之間較量融合技術到產品的商業化能力、融資能力、讓市場認可的綜合能力。
最后一條路是最需要磨礪的,徐鴻濤選擇從 “hard 模式” 開啟創業之路,背后是他和創業團隊數十年的集成電路領域的深厚資歷、跨國企業銷售管理經驗作為支撐,再結合毫米波射頻技術為底層支撐;同時從頂層邏輯上讓毫米波傳感器適用于大量、豐富的智能應用設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