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必須要有用”,是李立武一直堅持的理念和原則。實驗地球化學是做好地質科學研究的支撐,在多年研究工作中,李立武在科學儀器軟硬件維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為,從國外引進了大型科學儀器,必須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并學會維修方法,同時深入調查研究,徹底掌握儀器總體工作原理和各部件工作原理,就可以開始設計儀器,從而開展升級研發。
以MAT271為例,MAT271質譜儀磁場掃描從低荷質比到高荷質比,掃描完畢物理磁場回到低荷質比,該方法有兩個好處:一是低分子量時磁場強度小,相應的磁場電流小,電路板耗電量和板溫較低;二是避免磁滯回線影響荷質比與磁場的一一對應關系。很多質譜儀的氣體進樣系統是通過毛細管進樣的,而MAT271質譜儀進樣系統是通過微漏孔進樣的,氣體以分子流的方式從樣品室進入質譜儀的離子源區,因為樣品室體積足夠大,測試過程中氣體壓降小,所以氣流很穩定,因而測試數據也很穩定。
李立武表示,他們的MAT271質譜儀已使用30多年了,離子源和飛行管線等機械部件還可以使用很長時間,真空獲得與測量設備的更新也很容易。真空獲得與測量設備已經多次更新改造,但是電子部件老化嚴重:比如,磁場電流提供單元已維修了多次,其中大電流三極管和整流堆很容易壞;高壓控制單元也維修了多次,其中高壓微調部分運放容易壞;離子源控制單元發射電流顯示數據不正確,因為并不影響真實的發射電流,所以沒有維修;磁場電流低時不穩定,導致氫氣和氦氣的質譜峰位置經常漂移從而影響測量。對此,李立武認為應該由易到難研制MAT271質譜儀各電路單元,如磁場電流提供單元及磁場電流測量調控單元、高壓提供單元及高壓測量微調單元、發射電流測量控制單元...等等,這些是質譜儀的關鍵電路單元,可以先做;真空獲得、真空測量及真空保護電路比較簡單,容易研制,可以稍晚些做;國產儀器對于數據獲取應該有整套的方法和經驗,可以借用;儀器與計算機的通訊無需采用以往的并行總線,可以用高速串行通訊方式。李立武半開玩笑說,“待到所有老化部件研制和更新改造完成,MAT271質譜儀也就相當于是一臺新儀器了。”他們還更新了電腦并自行研制了儀器測控軟件和進樣系統控制軟件,這些研制和改造的經驗可以推廣到其它類型磁質譜儀,也為研制類似MAT271的質譜儀提供知識和經驗。
目前,我國很多大學和部委的科研單位都引進了尖端高級的科學儀器,這些儀器使用效率或許比較高,但其消化吸收和升級研發工作很難做。這些工作不一定有創新或者創新性很小,但需要的經費和付出的精力反而很多,所以科技人員積極性不高。為此,李立武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水平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開展研究,這比重新研制要容易得多,畢竟,科學技術應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和推進。
迄今為止,李立武作為第一作者和技術聯系人授權發明專利有10項,這些實驗方法和裝置已用在本單位的科研工作中,發明越多,工作就做得越好,工作量也就越大。李立武希望在評價科學儀器運維人員工作成績的時候,少用論文、項目和獲獎成果等指標,而是以其工作質量和工作量為主,以促使科研人員專注儀器設備的使用和開發,數據提質、工作增效,為祖國科技發展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