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非在調試設備。受訪者供圖
20多年前,有個小女孩在學校門口等媽媽來接自己,從白天等到天黑。女孩在看到媽媽的那一刻,立即笑著跑到跟前說:“媽媽,我哪兒都沒去就在這兒等你。”
20多年后,小女孩即將獲得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博士學位,而她的媽媽一直投身于自己熱愛的航天事業,作為項目主任或副主任設計師先后參加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多個國家航天工程任務的研制工作。
今天的故事主角就是女孩的媽媽。她叫宋克非,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研究員。最近,她又獲得了一項榮譽——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
這些年來,宋克非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榮譽的背后蘊藏著她對航天事業的執著和熱愛。“上天的儀器,不能出現任何故障。”宋克非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多次提到。
從“零”開始學習軟件研制
“就拿航天遙感光學儀器來說,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滿足性能指標的同時還要滿足發射過程中的抗力學環境和空間環境要求,不能出現任何故障。”宋克非舉例道。
這里的航天遙感光學儀器是指安裝在神舟三號飛船上的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是長春光機所承擔的首批航天產品研制項目之一。
“那時,我參加工作沒多久,第一次參與航天項目研制,不僅自己沒有工作經驗,也沒有找到多少可借鑒的經驗。”宋克非回憶道。
在產品研制第一階段開始做整機模擬力學試驗時,問題出現了——隨機振動后加電測試無輸出信號,產品出現了異常,一時間宋克非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里。轉眼間3個月就過去了,眼看交付的日子要到了,難道就這樣放棄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復現問題后,宋克非最終找到了原因。
“我們通過改進元器件的固封工藝,解決了遙感儀器對力學環境的適應性問題。在此后的整機模擬力學環境試驗中,這類問題再也沒有出現過。”宋克非說,該元器件的固封工藝一直沿用到現在,在多個航天項目的成功研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比硬件,軟件在儀器中起著類似人類大腦的作用,沒了軟件的儀器就像是沒了靈魂的軀體。”宋克非認為,航天產品的軟件對可靠性有著更高的要求。
由于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研制是長春光機所的第一批航天項目,缺少軟件編程人員,多數軟件的編程工作都由宋克非一個人負責。為了能夠圓滿完成研制任務,保證儀器在軌可靠運行,宋克非從“零”開始學習軟件研制的管理要求,率先在長春光機所內部實現了軟件的工程化設計。
宋克非對自己的要求是做到需求、設計、測試階段明確且可追溯,而這也為長春光機所后續的軟件工程化的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航天事業有其特殊性,不僅需要高難度的創新性,還需要高質量、高效率,需要每一位航天人都具有奉獻精神。
事業占用了太多的精力,家庭和孩子可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少了。參與神舟三號任務時,由于可以參考的設計資料非常少,宋克非必須一遍遍地試驗摸索,常常無暇顧及家里。
“1999年,女兒剛上小學。有一次,我愛人出差前叮囑我去班車站點接放學的孩子,但我因為編寫程序忘記了時間,等想起要接孩子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宋克非騎著自行車趕到車站時,遠遠地看到一個“小黑點”蹲在路邊,然后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看到孩子高興的樣子,宋克非的雙眼卻濕潤了,耳邊響起不遠處收廢品老大爺的數落:“你怎么才來?你怎么當媽媽的?孩子在這兒等了好幾個小時。孩子說你工作忙,但也不能把孩子丟下不管啊……”
神舟三號進發射基地后又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撤場解決后再進發射基地。為了這個項目,宋克非在發射基地待了3個月,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不在家,更無法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