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們缺乏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產品迭代過程。對于測量儀器產品,每一個技術節點的爬坡很困難,沒有長期積累很難實現真正高水平的突破。我們同惠電子團隊從創立開始就以做好阻抗測試為首要目標,我們在阻抗行業堅守了30年。30年前阻抗頻率是10KHz,惠普(現為是德)當時是40MHz,經過30年的逐步迭代,我們現在爬坡到130MHz(當前是德產品為120MHz)。
第三,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的禁運。在測量儀器與設備領域,核心元器件、模塊可分為通用和專用兩類。通用型的元器件零部件相對容易采購到,但專用和高端的元器件零部件,如高端混頻器、ASIC電路、高速高分辨率ADC/DAC等是歐美儀器巨頭自研自用或禁運狀態,無法直接采購。
第四,高端專業人才的缺乏。缺乏可從兩個方面來解讀:一是人才不愿意進來,二是進來也不能堅守下來。傳統的電子儀器行業市場規模較小,且又要覆蓋各個細分應用場景。即便是全球最大巨頭是德的業績大約是50億美金/年。大企業不愿意投入參與,小企業又做不來。
分析上述四點導致國產測量儀器發展緩慢的因素,下面我以業內人士的視角來分享幾點解決思路。
中國的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的發展,首先需要產業人長期的堅守和執著的態度。只有長期堅守,聚焦主業才能做出點花頭(成績)來。其次,我們要能基于技術的積累和創新來做應用領域的拓展。比如基于阻抗測試可逐漸拓展到網絡/開關變壓器測試、半導體功率器件CV測試、新能源動力電池內阻測試、生物阻抗測試等領域。
最后,無論是對于同惠電子還是測量儀器行業來說,要想進一步發展,要堅持“內生成長+外延發展”并舉。我們要緊密關注行業的前沿技術、產業發展趨勢,有計劃地促進行業內的融合發展。
求是緣:近幾年日趨復雜的產業環境變動,將會如何影響國產測量儀器領域的發展?截止目前,國產同業已經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趙浩華:自2018年我國高科技產業遭遇外部不合理的打壓,原來中高端儀器儀表的最大需求應用方:高校、企業和軍工國防已難以購買國外先進高端的測量儀器;也因此,國產儀器儀表在上述幾個領域逐漸獲得導入和采購機會,國產測量方案得以順利走入國內的中高端應用場景。同時,因為極具性價比的國產產品方案和優質的客戶服務口碑,國產儀器也已廣泛得到部分外資企業的采用。
電子測量儀器不僅需要下游客戶的試用驗證機會,更需要團隊長期的技術沉淀和產品迭代。當我們的技術積累取得一個突破后,我們就能揭開一層新的天花板,然后我們就得以進入一個新的藍海市場。
窺一斑而知全豹,我以近幾年同惠團隊在產品技術指標和新市場拓展方面取得的部分突破,來讓大家初步了解國產同業取得的進展:
首先是在核心零部件方向,我們同惠已經完全突破精密源表、核心阻抗、高速脈沖測試等技術壁壘,擁有完全自主開發的源表、阻抗和高速脈沖等技術。
其次,在元器件阻抗測試方面,我們團隊已經實現了130MHz的精密阻抗測試,實現對國際主流產品的超越。
在微弱信號測量方向,微弱電流分辨率可以做到0.01飛安,基本接近電子電流的物理極限。
在半導體測量方向,我們在國內首次推出了30A/200ns的脈沖電流電壓測試產品,應用于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的PIV特性分析,我們還將推出國產的高性能半導體參數分析儀,可以覆蓋單管、模塊和芯片的多功能精準測量。既可以滿足微電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需求,也可應用于半導體芯片制造產線的量產測試需求。
在電力電子方向,我們聚集電源負載、高壓、大電流等應用場景,如在新能源市場推出多點線束與焊接微電阻測試;在電池領域,圍繞動力電池提供精準的測量方案。
求是緣:經過幾十年的沉淀,同惠電子的產品線已經涵蓋了元器件參數、繞線元件、電氣安規、電力電子和ATE等共11個大類,您能否我們分享一下同惠團隊的產品線布局是圍繞怎樣的思路進行?
趙浩華:我們重新規劃,把過去發布的11類產品劃分為四大門類系列:元器件參數測試系列、微弱信號測試系列、電力電子產品系列、安規線材測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