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人民大會堂頒授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2人獲得了最高科學技術獎,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名氣沒那么大的趙忠賢。他有何來歷,如何登頂科技高峰的?
趙忠賢接受習近平書記頒獎
“北京的趙”一戰成名
趙忠賢是當之無愧的超導“大玩家”。40多年里,他的團隊用自制的爐子或淘來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條件下,“玩”出舉世矚目的重大突破,“玩”出臨界溫度的世界紀錄,“玩”出中國高溫超導躋身國際前列的科研地位。
超導體是當溫度降低到一定數值時,其電阻突然消失的材料,它在信息通訊、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巨大應用潛力。超導體要實現超導態,必須要有極低溫的環境。為此,科學家一直夢想尋找到較高臨界溫度的超導體。
1986年,45歲的趙忠賢偶然讀到一篇歐洲科學家柏德諾茲和繆勒發表的論文,講的是“銅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導性”。當時很多人不相信,但趙忠賢是少數“醒得早”的人。
那時科研條件異常艱苦,好多設備是趙忠賢團隊自己現造的,燒樣品的爐子是自己動手繞的,買設備都買二手的。
有了自制爐子,趙忠賢和同事們沒黑沒白得干,夜里不睡覺,困了就在椅子旁桌子上靠靠,有事叫起來繼續。
好在研究不需要特別精密的儀器,很快,趙忠賢團隊在鑭-鋇-銅-氧體系中獲得了40K以上的高溫超導體,一舉顛覆了認為“超導臨界溫度最高不大可能超過40K”的麥克米蘭極限!
一時間,世界物理學界為之震動,“北京的趙”一“戰”成名。
趙忠賢團隊的研究使得超導電性低溫環境的創造由原本昂貴的液氦替代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并因此獲得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