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懷,清華大學精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迄今共承擔20余項國家、省部或企業項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國內外發明專利近20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丁天懷老師近照
1970年3月,丁天懷老師于清華大學精儀系本科畢業,留校后在精儀系工廠進行了十年的生產和科研工作。八十年代中期,曾被學校派往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智能儀器2年。回到清華后從事教學、科研與學生管理工作。曾任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儀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歲月如梭,丁天懷老師已經扎根精儀領域近57年。現在雖已退休,但他忙碌的身影仍未從9003大樓消失。今天,讓我們一起分享丁天懷老師不同人生階段的精儀故事,感受屬于他的“精儀緣”。
非常時期求學路
1964年,丁天懷老師從江蘇省中部黃海邊的一個小村莊考入精儀系。在他入學半年后,精儀系9003大樓的主體框架便落成了。他和本系同年級同學一起參與到大樓的空調通風系統的安裝工作之中,一邊上課學習基礎知識,一邊在實戰中積累實踐經驗。一年后,學校在該年級4個班實行半工半讀的試點,學制也由原定的6年改為5年半。他在大一、大二2年里只完成了高等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制圖及第一外語等基礎課的學習,專業課還為沒開始就"文革"了。但他深知上清華的不易,肩負著報效國家的使命和父老鄉親的重托,即使十年文革非常時期,也堅持不忘學業、通過自學和結合工作需要完成了精密儀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后續課程,為未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甘當“新工人”
1970年從清華畢業后,丁老師留校至清華9003工廠(亦稱校辦工廠)當“新工人”,在生產勞動中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當時的9003工廠主要在國防領域進行精密儀器研制與加工,有一批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和畢業多年業務能力拔尖的教師 ,加工設備也較先進。這些都為丁老師提供了 “干中學”的好機會,收獲了書本中無從習得的技術本領,也通過實踐夯實了理論基礎 ,積累了從“跟著干”,到“獨立干”進而能“領著干”的經驗。在這十年里,他參與了當時兩大半導體設備——分步重復照相機(簡稱分步相機)和自動對準投影光刻機(簡稱光刻機)的生產和研制。
那時,精儀系的分步相機曾在全國許多半導體器件生產廠家發揮過大作用。獲得過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丁老師則承擔過生產過程的盯加工、安裝調試和用戶培訓班講課任務。從工人師傅,老師那里學到了許多設計、工藝和裝調的技巧。尤其是去用戶現場調試設備時,由于他平時注意結合分步相機電路圖,認真學過數、模電路,總結出幾十條故障典型案例,在班培訓班上給學員講過,練過,到現場能較快地完成任務,讓用戶對實測結果滿意。回想起這些經歷,丁老師覺得受益匪淺——正是這種反復實踐,磨練出了他精益求精的作風,也體現了精儀系“精”的特質。
丁老師曾全程參與1981年獲北京市科技一等獎,被稱國內第一臺光刻機的研制。組長是徐端頤老師,其他成員也都是曾經參與過分步相機研制,經驗豐富的老師。當時國內還沒有光刻機研發的先例,具有很大挑戰。這個過程中,丁老師得到了更嚴格、更全面的鍛煉。作為副組長,不僅要協助組長協調與合作單位的關系,還具體承擔了氣動自動調焦方案的落實。丁老師通過查閱國、內外資料,了解到三門峽中原量儀廠有引進日本技術的氣動測微儀,建議去調研。經同意 ,前往做了一周時間試驗,估計有成功的可能后 ,便請廠家帶著試驗裝置來清華共同確定了最終方案。研制工作中,他還總結了氣動膜盒設計和自動調焦技術。在清華大學70周年校慶作了題為“圖像自動對準技術在光刻設備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相關外文翻譯資料也被當時的半導體設備雜志刊登。
回望丁老師這段“新工人”經歷,充滿了堅持實干中提升能力的艱辛。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知識與實踐的先行鋪墊。這也為他后來出國深造打下了基礎。
訪談中他希望青年學子們,不管頭頂上是什么帽子或光環,都要抓緊學、踏實干,多積累,到了需要的時候,才能有給力。
出國“深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