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介紹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相關要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光學》期刊自2021年第1期起開辟《院士訪談》專欄。
本欄目將結合訪談、自述等多元化形式,記錄院士們在成長、教學、科研等經歷中難以忘懷的故事,以及他們對人生、科學、教育等問題的認識與思考,以此彰顯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奉獻與創新求實精神。
《院士訪談》欄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光學專家陳星旦先生悉心策劃和組織。陳先生雖年逾耄耋,但仍親自邀約各位院士,召集相關編輯人員進行匯編整理,逐字逐句審定終稿。陳先生的辛勤付出,實為本欄目之質量保證,深為本刊同仁所景仰尊崇。
《院士訪談》欄目將持續開展,衷心希望廣大讀者通過本欄目,認識他們、了解他們,從而有所啟迪、有所收獲。
《中國光學》編委會
人物小傳
金國藩,男,1929 年生于沈陽。光學儀器與光學信息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機械系,后留校任教,1952 年院系調整后到清華大學工作至今,1994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曾任國家教育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光學委員會 (ICO) 副主席、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亞太地區儀器與控制學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電子儀器學部副主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等。
我國光學信息處理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光學信息處理及應用光學技術研究,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計算全息、光計算、二元光學 (衍射光學) 及體全息存儲等課題研究,著有《二元光學》、《計算機制全息圖》等專著。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臺三坐標光柵測量機。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等系列獎項。
一、動蕩年代的成長、求學記憶
01 殖民統治下的成長經歷
我祖籍浙江紹興,1929 年出生于沈陽。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我隨父親來到北京,從此就一直生活在這里。1937 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我的家庭就開始過著被殖民統治下的艱難生活。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北京一所教會學校——育英中小學念的,后因家境關系及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我就轉入離家很近的河北省立北京高中就讀。這所學校是市屬學校,強迫學生學習日語。我因在教會學校沒學過日語,幾乎次次受到日本教官的鞭打,生活在日本鐵蹄統治下,少年的我已經深深嘗到了亡國奴的辛苦。
02 最好的教育——父親的言傳身教
我的父親金濤先生是庚子賠款第一期赴美的留學生,就讀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3 年回國,曾在北京大學、北寧鐵路、平綏鐵路工作,1929 年他正在北寧鐵路沈陽工務段工作。九一八事變后,父親被調回北京,我也就被帶到北京。后來父親轉至平綏鐵路任工務處處長,一直工作在平綏鐵路。1946 年,正值日本侵華戰爭以失敗告終,國民黨接收大員盛氣凌人,父親不愿寄人籬下,氣憤之下便離開了他曾效力三十余年的鐵路事業,轉入北京大學工學院任教。一個從事工程建設幾十年的人,轉而從事教學科研,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對鋼結構解法的科研情有獨鐘,先后著有《鋼構解法》及《超定鋼構解法》兩本專著。1954 年院系調整后,父親調入清華大學土木系任教授,后又被聘為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我的父親是一位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嚴于律己,樂于助人的學者,我受他的影響很深,他深諳孔孟之道又兼容西方文明。父親常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寧人負我,我勿負人”。對于我們的學習,父親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父親會親自教習我們英語,并請家教教習古文,成績不好的我有時難免要受些皮肉之苦,但受益也是一生無窮的。
03 聰敏但無心向學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