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研發強度是衡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驅動的重要指標,“十二五”期間沒有達到2.2%的目標表明中國整體科技投入和經濟發展規模不匹配。因此,要想到2020年實現“十三五”2.5%的目標,需要增強社會各方面的投入。
孫玉濤認為,研發強度沒有實現既定目標,與中央政府投入經費的占比逐年下降有關。
報告指出,從經費來源的角度看,1995~2016年,中國研發經費部門來源結構從政府和企業雙主體轉變成了企業單主體。
在絕對數上,企業來源研發經費從300億增長到約1.2萬億,增長了40倍;而政府來源研發經費從約250億增長到近3200億,只增長了12.8倍。企業經費的增長速度遠超過政府經費。與此同時,企業來源經費比例從約30%增長到了70%,而政府來源經費比例從25%下降到了20%左右。
早在2005年,在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之前,負責制定綱要的戰略研究專題組組長、時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就指出,結合國外經驗,在工業化進程中,全社會經費中政府資金所占比例一般在30%~50%,企業占40%~60%。
數據顯示,當研發強度達到2%時,美國的政府來源經費占比為62.8%,法國為53.9%,英國和德國分別為48.1%和41.8%,日本在1981年邁入2%的門檻,當年的政府經費占比也達到了27%。
孫玉濤表示,他曾經研究過,當歐美各國研發投入強度為2%的時候,政府投入的比例很高。“從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政府投入比例30%左右比較合適?!?/span>
孫玉濤和《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18)》的另一位項目組成員寧波諾丁漢大學教授曹聰曾共同撰文建議,到2020年,努力將政府財政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提高到30%,逐步接近中長期規劃戰略研究提出的目標。
孫玉濤指出,政府投入的相對比例降低,與企業投入的過快增長有關,部分專家認為,企業的經費投入存在“虛高”的情況,這和政府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有關。在2006年的“中長期規劃”中,明確提出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要強化企業科技投入主體的地位。
另外,政府對科研經費投入的謹慎態度也和近年來不斷被曝光的科研經費管理不力有關。2013年10月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通報了兩起科研經費管理不端案,并連用兩個“憤怒”以表達他的“無法容忍”。
孫玉濤認為,科研經費管理不端案件的背后是整個管理體制,乃至撥款機制的問題。例如,科研經費撥款滯后現象嚴重,年初啟動項目,年中甚至年末經費才到賬。“財政的錢撥下去如果今年沒花完,明年可能預算就不增加。于是,大家開始思考,怎么才能把這些錢花出去,就出現亂花錢的情況?!彼f。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院士表示,多年來,我國科研項目的經費使用采取預算制,科研經費要嚴格按照預算要求來使用。
預算制有兩大問題,一是對人員的經費投入在項目經費中所占比例太小,二是經費嚴格按預算使用,不符合科研工作不斷變化、探索未知的特點,缺乏靈活性。
對于此次兩會期間提出的“包干制”改革,王建宇希望可以解決這兩大問題?!耙郧拔覀兌啻翁岢鲞^這方面建議,這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說明真正給科研人員松綁了?!?/span>
應用研究缺乏關注
“每年的兩會,我們都在說基礎研究,但少有人關注應用研究。”孫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