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高校科研人員不得弄虛作假,騙取科技項目、科研經費以及獎勵、榮譽等,并且要求在賦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過程中,把科研人員從報表、報銷等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
近年來,中國的科研管理一直在不斷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理清。其中,對科研經費的不當使用,也時見報端。
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以經費為抓手,進一步給科研“松綁”。
事實上,在科研投入上,中國的問題主要不是缺錢,而是這些錢從哪兒來,又去向何方。
近日,以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主的研究團隊發布了《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18)》,首次全面梳理、解讀和分析了中國2000-2016年的研發經費情況。
而從2017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國家,僅次于美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1.7萬億。然而,無論是“十五”“十一五”還是“十二五”期間,科技發展規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目標均沒有實現,但和目標的差距在逐步縮小。
報告的項目負責人、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孫玉濤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前中國科技創新的主要挑戰并不是研發經費投入規模,而是如何優化研發經費投入結構,提升研發經費使用效率。
中國已經邁入創新型國家的門檻
從數據上看,自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中提出“自主創新”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以來,中國的研發經費逐年上漲,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9.59%。除了美國可以和中國并行,在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和韓國等眾多接近水平的曲線中,中國的增長曲線則一路向上。
在研發規模的絕對值上,2006年以來,中國的研發經費支出相繼超過了韓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二。
更有代表性的指標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簡稱“研發強度”),即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該數值表示一個國家愿意把多少資源用于研發活動,反映了整個國家和社會對科技的重視程度。
報告顯示,中國的研發強度在2000年還不足1%,2016年已經增至2.11%,已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2.09%,但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2.34%還有一定差距。美國的研發強度在2000-2016年一直穩定在2.5%以上。
2.5%也是中國研發強度2020年要達到的目標。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政策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程如煙曾撰文指出,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2.5%的研發強度,有相當大的難度,要追上美國2016年2.74%的研發強度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她指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的研發強度將改變以往迅猛提高的走勢,轉變為緩慢上升的趨勢。
增速下降,不意味著預期悲觀。
孫玉濤指出,有些國家很早就達到并穩定在較高的投入強度,不會一直增長,以美國為例,很早就達到了2.5%~2.8%。中國的主要任務,是把研發投入強度繼續維持在2%以上。“研發強度2%是進入創新型國家門檻值。”他說。
報告指出,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4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突破2%,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一腳已經跨進了創新型國家的門檻”。
政府研發經費投入占比逐年下降
雖然中國的研發強度在逐年增加,但無論是“十五”“十一五”還是“十二五”期間,都沒有實現既定目標。
根據報告,2005年1.3%的研發強度離“十五”的目標1.5%還差0.2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達到1.71%,距離2%的目標仍低了0.29個百分點。“十二五”階段實現了2.06%的強度,沒有完成2.2%的目標任務,但差距縮小到0.1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