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儀器行業上半年的整體現狀如何?
從整體來看,我們拜訪的大部分國產儀器公司在2024年Q1、Q2出現了罕見的業績下滑,幅度為5%~15%。部分外企在中國市場的下滑幅度更大。之所以說罕見,是因為從我們入行開始,極少見到全行業、全品類的業績下滑。
科學儀器作為一種工具,其“多品類、多應用”的屬性決定了行業的相對穩定性,即使部分應用由于下游行業的變化造成需求增減,很少影響整個上游制造端,唯一的可能就是整個經濟生產活動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為了避免被“404”,我們不在本文過多闡述。
2.分行業看,哪些行業影響最大?
從局部來看,生物工藝、新藥研發、生命科學研究等行業受影響幅度最大,平均達到15%~20%;理化分析測試等成熟行業需求基本保持平穩;材料、半導體檢測設備等需求穩中有升,國產化替代進程加速。
與生物制藥、生命科學相關的科學儀器需求下滑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一是美元加息、中美貿易關系惡化導致下游投資減少的資金因素;二是生物法案、韓美日印歐生物制藥聯盟成立導致的政策因素;三是過去三年疫情行業過熱導致的產能出清因素;四是地方財政資金緊張導致科研投入趨緩的財政因素……多重因素導致行業出現急轉行情。
3.國產/進口競爭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國產、進口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看,國產科學儀器的降幅相對較小,進口品牌的降幅比國產儀器大。目前中國分析儀器市場基本上以外資企業為主,從市場格局角度看,部分國產儀器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有相對上升趨勢。
我們判斷國產儀器的部分品類的市場占有率上升的原因:一是社會資金面整體偏緊,消費群體回歸理性,逐漸接受性價比高、性能穩定的國產科學儀器,對性能冗余、價格高昂的進口品牌需求降低;二是政策鼓勵采購國產科學儀器;三是過去幾年科學儀器公司融資環境寬松,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產品研發和應用拓展,疊加疫情期間產業鏈成熟速度較快,產品性能、質量、穩定性提升明顯。
4.產品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
隨著行業需求發生變化,客戶盲目的追求極限指標、追求超高通量、追求超多功能的理念正在發生變化。從業企業逐漸將精力轉向研發制造功能相對聚焦、性能穩定可靠、具備實用自動化功能的儀器,企業研發過程中更注重產品的成本和商業化可能性。
交叉學科的融合正在加速行業的變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算法在光譜數據分析、圖像分析等領域的貢獻以及半導體相關技術在儀器領域的應用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為傳統的“濕實驗”提出了新的進化方向。
5.各家出海的進展如何?
2024年以來,海外市場成了儀器公司的必爭之地,大家都在想盡辦法出海。
從品類來看,通用小型科學儀器、實驗室基礎設備的出海進程較快,分析儀器相對較慢,原因在于小型儀器售后服務少、應用支持簡單、產品技術相對成熟,海外客戶接受度高,而分析儀器受到法規監管、體系制約以及售后/應用等條件的制約,客戶接受過程較長;
從市場來看,歐美市場環境復蘇明顯,但它們對產品品質、品牌要求高,價格敏感性相對較低,又夾雜貿易摩擦因素,國產品類想在歐美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挑戰依舊很大;東南亞、印度等市場承接了一部分中國產業的轉移,科學儀器需求呈現上升趨勢,有望成為新的重要增長點;俄羅斯市場在高端科學儀器方面,對國產儀器的需求明顯提升,整體解決方案倍受歡迎,部分國內龍頭公司獲得較多訂單。拉美、非洲等區域對廉價科學儀器的需求也呈現上升趨勢。
從企業來看,較早在海外擁有穩定貿易商的公司在這波出海熱潮中優先受益;其次是這些年為海外品牌做OEM代工的企業,由于品控要求高,產品質量穩定,出海受益明顯;部分專注線上貿易的平臺型企業,通過國內找貨源、獨立品牌經營的方式獲得了較高的增長。
6.企業經營的重心發生了哪些變化?
行業變化推動企業經營重心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
(1)從盲目擴品到聚焦主業。過去幾年是科學儀器行業投融資、上市較為集中的年份,部分企業將重心放在大規模擴充產品品類上,導致研發費用、管理費用高企。隨著市場逐漸回歸冷靜,企業通過裁員、砍管線等模式收縮戰線,聚焦主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