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是進行電能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載體,一邊連接著發電廠,一邊連接著用戶,也因此衡量電網發展的數據指標有很多,如全社會用電量、電網投資量、供電可靠率、網損率等等。如何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電網發展的成效,當我們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觀察時,最直觀的表達方式應當就是你家里還有停電現象嗎?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10千伏用戶平均供電可靠率為99.940%,換算成停電時間就是5.22小時/戶。我們回看2010年的數據,當時這一指標為供電可靠率99.923%,停電時間為6.72小時/戶。在“十二五”已經過去的4年間,全國戶均年停電時間減少了1.5小時。供電可靠性增強的背后,是“十二五”期間我國電網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新增主網可繞地球三圈多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網建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階段,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全國聯網穩步推進,區域電網不斷加強,自動化水平逐步提升,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高,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十二五”以來,電網工程建設完成投資年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2011年完成3682億元,同比增6.77%;2012年完成3693億元,同比增0.2%;2013年完成3894億元,同比增5.44%;2014年突破四千億大關達4118億元,增速6.8%,為2010年來最高。
從電網在電力系統投資的情況來看,“十二五”期間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過去我們投資相對“重發輕供”,從2013年開始,電網建設投入首次超過了電源建設投入,當年電網建設投資為3894億元,電源建設投資為3717億元。2014年,這種趨勢更加明顯,當年電網建設投資為4118億元,同比增加6.8%,電源建設投資為3646億元,同比減少5.8%。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電網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公用變電設備容量分別為57.20萬千米、30.27億千伏安。2010年的數據則顯示,全國電網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公用變電設備容量分別為44.6萬千米、19.9億千伏安。以新增的13萬千米輸電線路做個計算,過去4年我們新建線路長度可以繞地球三圈還多。
我國能源資源與需求呈逆向分布,80%以上的能源資源分布在西部地區,而75%的能源需求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這在客觀上決定了我國能源流向西電東送的格局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電網重任在肩。
為了適應客觀需求,“十二五”期間,電網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獲得大幅提高,2014年全國完成跨區送電量2741億千瓦時,全國跨省送出電量8420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13.1%、10.8%。以水電為例,
2014年發電量歷史性突破1萬億千瓦時,占到了全國總發電量的19.2%,相當于每5千瓦時電能中就有1千瓦時是水電,我們用到的電越來越清潔。
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隨著特高壓賓金直流的順利投運,錦蘇、復奉、賓金三大特高壓直流直送華東負荷中心的能力大幅增強,特高壓天中直流建成投運,為疆電大規模外送也提供了條件,國家電網跨區送電和消納清潔能源能力大幅增強。2014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跨區跨省外送電量達19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0%。
在南方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得益于“西電東送”戰略的實施,清潔能源達到了44.7%的較高比例。“十二五”期間,南方電網初步形成了“八交八直”的朱網架格局,2014年“西電東送”完成電量17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30%,足可見電網在西南水電基地電力外送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