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海南欣興基金執行董事甘宗衛——把握科學儀器國產替代“窗口期”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張楠
作為海南欣興私募基金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甘宗衛擁有10年以上的二級市場投研從業經歷,對于如何在危機中發現機遇也有著獨特的眼光。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受到了較大沖擊。但在他看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即便在經濟下行階段,也有“金礦”可挖。
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甘宗衛透露了他在經濟周期階段性下行背景下的投資“秘籍”。他建議關注受下行影響較小的領域,例如科學儀器產業就有可能在國產替代的機遇中大放異彩。
國產替代有10倍以上增長空間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秘書長吳愛華曾表示,儀器是認識世界的原始信息數據的源頭,誰擁有先進的儀器,誰就能在當代科學研究中掌握主動權。
“科學儀器裝備,尤其是單價200萬元以上的高端科學儀器,國產化比例還很低,這也說明國產替代的行業空間比較大。”甘宗衛指出。
根據美國市場調查機構SDI數據,2020年全球實驗室分析儀器市場規模為637.5億美元,過去15年每年平均增速達14%,其中中國市場規模約98億美元,2015~2020年每年平均增速16%,增長穩健。
但與此同時,質譜儀、X 射線類儀器、光學色譜儀、光學顯微鏡等國產設備在我國科研機構采購比例不足1.5%,某些類型儀器國內廠商的市場占有率趨近于零。
“科學儀器生產的大本營在歐美國家,高端科學儀器依賴進口仍是當前中國科學儀器設備領域的主要現狀,但是近年來對中高端儀器的出口限制愈演愈烈?!?甘宗衛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預計國產替代有10倍以上的增長空間?!?
多個領域需求迫切
在政策層面,我國對科研儀器的發展越來越重視,自2015年以來,科技部、財政部等多部門陸續印發多項與科研儀器領域相關的政策,各省份也紛紛出臺規劃與政策支持鼓勵科學儀器行業發展,將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產替代進程推進了一大步。
例如,今年3月,北京市財政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發展高端儀器裝備和傳感器產業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細則》,以推動產業生態體系建設。
聚焦到企業層面,甘宗衛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已經上市的科學儀器公司中,開始出現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盡管它們還是少數,但這些企業過去幾年研發投入的年增幅超過10%。“這一增幅顯著高于國外企業,非常有利于我國科學儀器裝備向中高端轉型。”
比如專注于質譜儀國產化、產業化的禾信儀器,掌握質譜核心技術并具有先進工藝裝配能力,是該領域從事自主研發的少數國內企業之一。該公司以單顆粒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儀(SPAMS)系列為代表的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指標與國外公司齊平。
(儀商網配圖,圖片來源:2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空間鍶原子光鐘實驗室,鼎陽科技示波器顯示相關實驗信號。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在電子測量儀器行業,以鼎陽科技等為代表的少數企業通過持續研發投入,在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相關中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力,有望打破進口壟斷。鼎陽科技作為其中龍頭企業,主營數字示波器、波形和信號發生器、頻譜分析儀、矢量網絡分析儀等產品,逐漸實現對高端產品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儀商網配圖,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鼎陽科技生產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