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芯片市場呈現了新的動態,一方面是消費電子需求受到劇烈沖擊,芯片產能過剩,公司股價下跌,另一方面是汽車行業芯片仍供不應求。2022年上半年,芯片進口額超1.35萬億元,價值超過了進口的石油,成為我國進口第一大商品,我國市場對芯片的需求仍舊十分強勁。
美國在8月9日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對美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給予補貼和激勵,限制芯片廠商在中國投資或新建工廠。
觀察者網邀請云岫資本合伙人兼首席技術官趙占祥講講芯片行業最新的變動,國產替代的進展和美國芯片法案對中國市場的影響。
云岫資本合伙人兼首席技術官趙占祥
觀察者網:目前的半導體公司,一頭是擴建、供不應求,加大資本支出,另一頭卻是降價砍單、股價下跌、融不到資。芯片行業冰火兩重天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趙占祥:芯片行業是一個天然的周期性行業,因為產能增加一般需要1到2年時間,但是需求增長很快,半年到一年就能起來。
因為需求和供應存在時間上的錯位,導致整個芯片行業有很強的周期性。需求起來的時候,供應不足-缺貨-嚴重漲價,缺貨的制造企業會擴產,但擴產很快使得產能過剩,導致整個行情變差,變成了一個波峰和波谷明顯的行業。
從歷史發展來看,芯片每5-6年經歷一次“缺芯-擴產-產能過剩-削減產能”的周期。這次芯片行業周期,還是因為2020年的疫情,本來芯片行業在2018年到2019年處于一個衰退周期,正常到2020年的時候,芯片還會處于下行周期。
但2020年發生了疫情,全球開啟在線辦公模式,疫情使得供應鏈遭遇危機,所以芯片行業處于“缺芯”,今年因為消費電子手機行業的全球銷量下降了,從一年全球15億部手機下調,可能會少個2-3億部,手機銷量預期下滑,手機廠商砍單。
因為這兩年在線辦公,藍牙耳機芯片的增長也很快,今年手機、PC、耳機芯片全體下行,現在手機都已經很強了,換機周期變長了,導致手機整體的存貨量不斷下降,直接影響了芯片的采購量。
目前全球消費鏈、一些云計算廠商,他們的庫存是比較高的,供應商的庫存也很高,導致芯片過剩現象更加嚴重。消費電子領域芯片工廠的擴建計劃都是去年已經定好了,擴建往往不是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因為這些產能釋放的話,肯定要一兩年之后,那時候是一個新的需求。
汽車芯片目前還是缺芯狀態,而且汽車需要的芯片種類非常多,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如果缺了某些芯片,就很難出貨,現在一些簡單的芯片“缺芯”狀況得到了緩解,但是稀缺性的芯片比較難,比如說跟安全、動力相關的芯片。
這輪芯片周期,影響最大的是海外的芯片公司,因為國內的芯片公司總量是一定的,他們的營收每年都翻倍增長,行業周期使得市場份額減少10%,對于翻倍增長的公司影響不大。
觀察者網:在“芯片荒”剛開始的時候,有這么一種論調說“缺芯”給國產替代提供了契機,這兩年國產替代的情況如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趙占祥:缺芯對于國產芯片公司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本來國產芯片公司想進入市場,不管是汽車廠商還是手機廠商,難度都非常大,這些行業的供應商成本很大,因為國外公司很難供應芯片,國內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機會,“缺芯”使得國內手機芯片和汽車芯片公司目前都處于一個高速增長的態勢。
觀察者網:您之前分析未來中國半導體行業會分化成少數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小企業,其中汽車方向會出現龍頭企業,這將對下游新能源汽車行業和產業鏈帶來什么影響?
趙占祥:從全球來看,汽車芯片公司都還是一些比較大的公司,這些公司分成兩類,一類公司是制造汽車關鍵芯片,現在汽車的自動駕駛芯片、座艙芯片,市場也比較大。這種公司只做單種芯片,細分領域,未來會變成一個巨頭。
第二類,汽車芯片數量非常多,未來全智能汽車芯片數量會到上千顆,這種芯片公司比如說MCU傳感器、模擬芯片、功率半導體,這幾類芯片未來會出現平臺性的巨頭,他們有很多的產品,通過產品線會變成一個平臺性的巨頭公司,這個過程會有大量的并購和整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