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數據,美國的學術機構長期以來一直擔負著美國一半左右的基礎研究任務。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國防部(DOD)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能源部(DOE)、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農業部(USDA)6個政府級部門為90%以上的學術研發項目提供支持,資金資助比例占項目資金的一半。
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構建了科學儀器從源頭創新到產業轉化落地之間的橋梁。大量科學儀器的研制初衷往往不是科學儀器本身,而是服務于特定科研目的。項目結束后,科學儀器由原型機向產業化過渡的有效銜接,是美國科學儀器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法律方面,自1980年頒布《拜杜法案》至今,美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及程序做了嚴格的規定,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奠定了穩定的制度環境和牢固的政策基礎。
在轉化機構方面,美國建立了多層次的技術轉移體系,如國家層面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和“國家技術信息服務中心”,科研機構層面的“美國聯邦實驗室技術轉移聯盟”和“大學技術經理協會”,大大消除了聯邦實驗室、企業、學院、各級政府之間的技術轉移壁壘,促進了科研成果供需兩方的對接交流。
在資金支撐方面,美國為科技成果轉化構建起持續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一是通過法令的方式直接明確技術轉移支出比例,如“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規定研發經費超過10億美元的聯邦部門,需將其經費的0.3%提供給小企業與非營利性研究機構的技術轉移項目使用。二是設立風險投資基金和實施貸款擔保,為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金融財稅支持。
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為科學儀器的采購提供了全方位的資金支持,帶動美國科學儀器產業發展正向循環?,F階段科學研究對測量的精度和尺度要求越來越高,動輒幾十萬美元甚至上百萬美元的科學儀器已然成為實驗室的重資產。美國政府對科學儀器提供的廣泛補貼有效刺激了科學儀器的需求。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于2021年9月發布的《學術研究與發展報告》,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內的6個部門對非營利性研發機構的科學儀器設備采購資金補貼長期平均高于50%。在工業和制造工程領域,聯邦政府提供的科學儀器設備資金占比可達70%。
完善的資助體系較為全面地覆蓋了科學儀器的各個層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連同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國防部等單位協同構建了科研基礎設施資助網絡,該網絡包括針對一般性科學儀器采購和研發項目的主要科學儀器計劃(MRI),以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為目的的中型研究基礎設施計劃(Mid-Scale RI),以及先進技術和儀器計劃、共享儀器捐贈計劃等專項計劃。立體化的資金支撐體系為科學儀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國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增強,科學儀器需求旺盛,但本土高端供給能力欠缺。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研發投入達27864億元,延續了“十三五”以來兩位數的增長態勢;研發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2.44%,研發投入強度再創新高,科技創新能力在132個經濟體中上升至12位。
作為科技研發的基礎設施,我國科學儀器市場水漲船高。據賽迪研究院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統計,2020年我國高端儀器全年進口規模達328.44億美元,同比增長8.5%,但同時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我國高端儀器行業國際貿易逆差從2017年的43.42億美元擴大到2020年的79.36億美元,增長幅度達82.8%,高端科學儀器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強。我國科學儀器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盈利能力較弱,企業自有資金不足以支撐高強度研發,產品在高端市場尚無法形成有效競爭力,產業高端化升級動力不足。
自主品牌受國外品牌擠占,無法形成有效的用戶積累和質量反饋,產品迭代速度慢,差距不斷拉大。受中國龐大市場的吸引,國外科學儀器龍頭企業在我國布局加速。以賽默飛世爾為例,它在我國設有十余個分公司,并通過戰略合作的方式不斷擴展其影響力,僅2021年1月到7月,賽默飛世爾中國就與中國本土機構達成了7項戰略合作協議,涉及生物醫藥、分析測試、生命科學研發中心等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