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著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一路穩扎穩打。市場持續擴大的第十年,黃立決定背水一戰——帶領科研團隊為國造“芯”。他回憶,“當時開會的時候,我說要不惜一切代價,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高德紅外自主研制的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
高德紅外建成三條自主可控且具備批產能力的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生產線,并于2017年研發出高性能制冷單色百萬像素紅外探測器芯片,將我國在紅外核心器件領域的技術實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填補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空白。
聚芯微電子公司創始人劉德珩
比他晚很多年畢業的另一位“華科男”——聚芯微電子公司創始人劉德珩,2015年放棄了海外年薪百萬的工作回國造“芯”,專注于高性能模擬與混合信號芯片設計及其應用系統。
這家成立短短7年的企業,走出了一條聚焦聲學、光學、觸覺感知的全IP自研國產化道路。目前,擁有智能音頻、3D視覺、光學傳感和觸覺感知等多條產品線和數十項自主知識產權,并獲得多家頭部手機、汽車廠商及一線基金聯合戰略投資。
“研發的飛行時間傳感器芯片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壟斷”。一年前,劉德珩獲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創業獎”。今年初,聚芯微電子完成由五源資本領投,字節跳動等跟投的數億元D輪融資。五源資本合伙人劉凱稱:“聚芯微電子是國內少有的在智能音頻和先進光學感知領域同時擁有頂尖研發能力和成功量產經驗的團隊,在多個領域做到了全國第一。”
“我希望縮小中國的半導體行業與國際的距離。”劉德珩立志將聚芯微電子做成全球光學傳感領域的領軍企業。
自立自強
龍頭企業引領跨越式發展
與黃立的經歷略有幾分相似的,是四方光電總經理劉志強。他放棄了華中科大的穩定教師崗工作“下海”創業。
四方光電
把握核心技術,實現產業創新。這是公司初創時即定下的戰略思路。作為技術大咖,他帶領研發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創新,“從工業排放監測儀器到民用空氣品質傳感器,我們通過自主知識產僅的核心氣體傳感技術,構建了比較全的技術平臺。”
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的科教資源優勢和創新研發平臺,一批本土科技型企業家走出了一條自立自強的創新之路。
幾天前,國內首款車規級MEMS壓力芯片——飛恩微電子自主研發的FN-A1601系列芯片正式面世,將應用于汽車、智能家居、醫療器械、工業控制等領域。
飛恩微電子創始人、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勝
“在芯片封裝、電子制造等領域受制于人,這種感覺很不好受,我們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到如今并跑或領跑,占領行業技術制高點。”飛恩微電子創始人、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勝說。
早年,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獲得韋恩州立大學副教授(終身教授)職位,并憑借科研上的突出成果,獲得美國白宮總統教授獎。2000年,劉勝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婉拒了國內多家著名高校的邀請,回到武漢。
十年磨一劍,他帶領團隊全力攻堅電子封裝行業核心技術,率先突破7納米-9芯片-64核CPU芯片封裝核心技術,實現了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從無到有、產學研的核心裝備從0到80%的國產化,引領了我國電子封裝行業和裝備的跨越性發展。該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國際視野
國產傳感器從光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