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山脈下,有座藍綠交織的嶄新城市。2022年以來,這里引來上千名科研和管理人員、上百個科研團隊。一批“十四五”重大項目在此處加速落地,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裝置和四個平臺完成選址。
12月27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懷柔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中獲悉,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見雛形,科技創新主體集聚效應開始顯現,智能傳感功能材料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懷柔。
不僅科學的力量在釋放,“城”的功能也愈加凸顯。懷柔區人民政府區長于慶豐在工作報告中指出,2023年重點任務要完善“城”的功能,打造生態宜居創新示范區;讓更多科研人員走進懷柔、融入懷柔。
懷柔科學城部分重點區域提升效果圖。北京懷柔科學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科技要素集聚,高新產業形成規模
燕山腳下、雁棲湖畔,規劃面積達100.9平方公里的懷柔科學城,在北京市“三城一區”的規劃中,其功能是聚集一批大科學裝置,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臺。
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程廷海告訴記者,納米能源所是懷柔科學城正式啟動建設以來,第一個整建制搬遷入駐懷柔科學城的科研機構。目前該所有600多名科研人員在懷柔科學城辦公。他認為,懷柔科學城給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這里的科學和生活設施夠現代化。
過去一年,懷柔科學城里“十三五”29個科學設施土建工程全部完工,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和5個第一批交叉研究平臺正式運行,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進入科研狀態,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8個第二批交叉研究平臺和11個科教基礎設施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十四五”重大項目加速落地,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裝置和4個平臺完成選址。推動設施平臺開放共享,服務150余家科研單位,為180余項重大任務提供科研支撐。制定交叉研究平臺運行經費支持細則。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主體集聚效應開始顯現。智能傳感功能材料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懷柔,多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啟元實驗室完成主體結構建設,德勤(中國)大學項目主體結構封頂,機械研究總院懷柔科技創新基地竣工,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陸續交付使用。中科院自動化所、空間中心等聯合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30余個重大科技成果在懷轉化,儲備高校院所科研成果項目270余個。
借助科技力量要素匯集,高新技術產業也得以快速發展。懷柔區聯合市級有關部門發布《北京市關于支持發展高端儀器裝備和傳感器產業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細則》,啟動國家高端科學儀器裝備產業示范區規劃建設,實施“十百千”工程,培育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設立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懷柔科學城分中心,成立硬科技和智能傳感器產業基金,統籌1.63億元政策資金支持21個儀器傳感器項目建設。集聚儀器傳感器企業256家,預計實現規上企業產值12.5億元,增長8.7%。
“科學+城”模式,兼顧生態和人居
懷柔科學城建設方案自2017年批復以來,不僅得到科技界關注,也燃起周邊居民的好奇心。嶄新的環形建筑、積木形狀的實驗樓,在青山綠水掩映下頗具科技感。有附近居民告訴記者,有時在懷柔科學城周邊散步時,夕陽在建筑的表面折射出耀眼的光,讓建筑群看起來很壯觀。
懷柔科學城走的是“科學+城”融合發展的路子。一年來,懷柔科學城城市控規通過市委城工委會議審議。科院路、青年路等道路完工,永樂北四街、雁棲東五路開工建設。科學城東110千伏電站投用,安各莊110千伏電站開工,綜合管廊完工投用。科薈雅園、雁棲國際人才社區一期竣工。棲美園、華遠達公寓科研人員入住。懷柔醫院二期投入使用。國科大附屬學校開始招生。
“聚人氣、聚科研氣”效果開始顯著。懷柔區介紹,今年一批科學家和青年杰出人才落戶,130個科研團隊入駐。國科大在懷納統,師生達到1.3萬余人。在懷科研主體發表高水平論文103篇,形成重大發明專利263項,突破加速器電子槍陰柵組件、無液氦稀釋制冷機、新型復合折射透鏡等“卡脖子”技術3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