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儀器技術創新需求做紐帶,聯動各方開展技術攻關。孫興蓮說,依托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的學科及專業優勢,深化“揭榜掛帥”機制,聚力突破關鍵技術,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和聯合實驗室,助力國產科學儀器改良、應用和推廣,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搭建供需雙方對接橋梁
作為科技創新的必要基礎和重要成果,科學儀器的高端化、國產化,已經成為我國科技行業發展的原動力。目前,國產大型科學儀器設施自研步伐正在逐漸加快。
據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潘時龍教授團隊研制的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儀,被國家級學會組織的技術鑒定專家組認定為國際首創。基于該技術研制的儀器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被評價為“完全取代進口產品,實現國產化”。依托該系統,首次提出了微波光子雙邊帶矢量分析方法,入選2020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目前需求方對國產科學儀器的認知度還不夠,這個觀念需要各方合力去轉變。”韓玉剛說,從產業鏈角度來看,需要注重關鍵部件、工業軟件、維修維護等產業基礎配套體系的建設,支持地方建立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學儀器研發生產基地。
科學儀器是科技創新的前沿,也是科技創新的歸宿。韓玉剛認為,要從創新路徑角度,調整科技創新范式,確立從科學出發和技術出發并重的科技創新路徑。他舉例,從儀器研發角度,調整科學儀器經費結構,增加儀器研發經費比例。“目前應用于儀器維修維護的經費比例非常低,要調整科研儀器的經費投入比例,例如減少儀器購置經費的比例,增加儀器研發、儀器維修維護的經費投入比例。”
如何從源頭上減少科學儀器重復購置的問題?南京理工大學國有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處長莊志洪介紹,南京理工大學現有儀器設備10萬余臺套,總值25.87億,其中40萬元以上設備925臺套,總值10.07億元。在管理海量的科學儀器時,嚴把“入口關”。通過儀器購置論證,優化資源集約化管理機制,從源頭上減少“大馬拉小車”或“撒胡椒面”的情況。2022年,南理工開展儀器設備購置論證,論證40萬以上設備179臺,駁回設備31臺套,壓縮經費3080萬。
老舊設備能否“枯木逢春”?莊志洪認為,老舊設備升級自制是可行的。針對功能局部喪失的老舊設備,拆卸重裝,零部件國產化替代,實現功能再現。或是利用逆向工程,進行整機改裝,形成國產新設備的雛形。另外,還可以進行技術強化,給專業的課題組使用。
“高校科研院所應轉變評價方式,創建鼓勵潛心鉆研的科研激勵機制。同時,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扶持科研儀器的研發。促進產研融合,打造科研儀器設備創新聯合體。另外,拓展開放共享渠道,推進校地開放共享交流,加大對外開放共享的力度。”劉兼唐說。
“目前,國產科學儀器市場占有率低,一方面是產品本身競爭力不強,另一方面也是缺少施展拳腳的舞臺。”景茂認為,要給國產科學儀器發揮作用的機會,在同等性能技術指標下,給國產儀器更多市場。政府要積極構建良好的國產科學儀器發展生態,企業創新服務方式,通過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試驗驗證、固定期限免費或低價試用等方式,先讓國產科學儀器進入實驗室,在使用中不斷完善,進一步提高產品性能,打開應用市場。
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科技人才。但面對實驗技術人員整體服務水平不高,在單位地位也不高的局面,應如何破局?景茂建議,應建立集科學儀器研制、應用、維修三位一體的人才隊伍體系,鼓勵更多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投身科學儀器設備的研發中,強化國之重器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讓科學儀器高效運行,一支專業的實驗隊伍能讓效果事半功倍。莊志洪介紹,南理工公共平臺實驗技術隊伍采用“專職技術人員+設備責任專家+學生助理”模式,以保障設備高效運行。“全校范圍選拔學術水平高、科研方向與設備結合緊密的教師作為設備責任專家,保障開放服務同時,將設備功能最大化。”
“同時,發展壯大實驗技術人才隊伍,提高其服務積極性和職業認同感。推動科學儀器維修維護人才培育,鼓勵儀器使用人員加大科學儀器工作機理研究,在不損壞儀器的前提下,圍繞儀器零部件維修、新的測試方法、拓展新的應用功能上大膽嘗試,勇于開拓。”景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