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年中經濟調研行·聚焦先進制造|探訪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這是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的4小時“旅程”——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
在長三角,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
一、產業集聚
汽車是體現一國制造業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而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
中國突破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建成完整產業體系,產銷量連續8年世界第一。“4小時產業圈”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的一個縮影。
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705.8萬輛,其中長三角的滬蘇浙皖四地產量約290萬輛,占四成以上。
太湖之畔的江蘇常州,去年動力電池產銷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若以每輛新能源車搭載50千瓦時電量計算,常州每年生產的動力電池可配套100多萬輛新能源車。以此計算,2022年全球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搭載常州產電池。”常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嚴德群說。
動力電池生產有32個主要環節,常州覆蓋其中31個,產業鏈完整度高達97%。這座城市目前擁有多座國內頭部動力電池“鏈主”企業生產基地,帶動正極、負極、隔膜、結構件等130多家規模以上配套企業快速發展。
在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車間,一輛運輸車在運送安裝完成的動力電池系統件。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
產業鏈的集聚,延伸到整車制造。
在常州采訪,記者常聽到當地人不無自豪地說起“夢之隊”:城北有“比亞迪”,城南有“理想”,兩家整車廠直線距離不到40公里,2023年上半年兩家工廠產量達27萬輛。
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覆蓋傳動系、制動系、轉向系、電氣儀表系、燈具、汽車車身、汽車飾件等十幾個領域,3000多家相關制造企業匯聚于此,形成3000億元產值規模。
集聚效應,是汽車產業發展的突出特性。
上世紀80年代,大眾汽車進入中國,首先落戶上海。經過多年努力,首款車型桑塔納的零部件國產化率從不到4%提高到90%以上,一批零部件制造企業發展壯大。
現在,車程4小時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既契合產業就近采購原則,能夠大幅縮減零部件運輸成本,也賦予供應系統快速靈活的響應能力,工廠能夠按照生產計劃隨時調配周邊企業零部件。
“得益于這種產業鏈基礎,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說。
2019年7月無人機拍攝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新華社記者丁汀 攝
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實現零部件本地化率95%以上,帶動上游360家供應商、10萬個就業崗位及7000億元累計訂單,60家中國供應商進入特斯拉全球供應商體系。
華泰證券研究所汽車行業首席研究員宋亭亭認為,“4小時產業圈”是隨著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逐漸形成的,現在在長三角布局整車生產工廠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超過10個。
處于“4小時產業圈”的江蘇,動力電池及配套重點企業超過140家,電機、電控、電驅動總成等關鍵零部件領域的領軍企業不斷增加。
在浙江,環杭州灣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速推進,溫州、臺州沿海汽車產業帶轉型提升。
在安徽,整車—電池—電機—電控全產業鏈已經形成,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