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火星知道的越多,就越勾起人類的胃口。
這顆紅色星球本身的狀況并不算好,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鐵了心,要在本世紀三十年代登上火星表面,在這個日期到來前,關于陌生之地的許多重要指標必須清晰明朗。
北京時間9月28日晚,NASA宣布利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搭載的成像光譜儀,在這顆紅色星球表面的神秘條痕中找到了在水中沉淀形成的水合鹽物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因為它證實了水——盡管是咸水——流淌在現今火星的表面上,這對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以及人類能否在這個星球上永續生存都具有重大影響。
這次發現意味著,火星不是我們想象的死寂星球,而是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此前,探測器只是在極地找到了水的固態形式——冰,以及火星幾十億年前也曾擁有海洋、湖泊乃至雪山的證據。現在人們終于發現在火星赤道附近,時不時有著液態水流動。這也讓火星生命的形式基本排除了“小綠人”的可能,更傾向是一些小小微生物。
液態水的存在,還意味著它可供未來登陸火星的人類使用。如果火星本身一點水也沒有,那么就要宇宙飛船運送,代價高昂。另一方面,人類的生存也離不開氧氣,這個資源在火星上十分稀缺。但有了液態水,就可以用它來分解出氧氣,所以也順便解決了氧供應問題,甚至水分解成的氧氣和氫氣可作為火箭燃料。總之,火星上的液態水,降低了未來探索任務的成本,增加人類在這個紅色星球上活動的“彈性”。
人類親自踏上這顆赤紅色荒涼行星的日子,注定不會太遠。對于這個偉大夢想,NASA自己是這樣描述的——“一旦我們把靴子踏在火星上,就建立起在其表面進行開拓的可能。接下來,繼續思考人類的下一個腳步要去向哪里。”
7、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諾獎東風,擦亮了一張中華文化“名片”。
10月5日晚,作為第一個被公布的獲獎項目,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將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威廉·坎貝爾、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成就。其中,屠呦呦因對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于治療瘧疾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分享一半獎金。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獲諾貝爾科學獎,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幾千年來,對于自然植物資源藥用價值的整理歸納,使中國醫藥學成為一個偉大的寶藏,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藏中發掘出來的。青蒿素可以結合124種蛋白質,干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使瘧原蟲會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現在,以青蒿素為主的聯合療法,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尤其在瘧疾重災區非洲,青蒿素拯救了上百萬生命。
一直以來,我們希望世界了解中醫藥、接受中醫藥,但并無太多門徑展示中醫藥文化內在的魅力。而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對屠呦呦及其研究成果的肯定,打開了一扇中醫藥國際化的希望之門,蘊涵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貴資源,也有望被全世界的醫藥學者發掘提高,從而造福人類。
正如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理查·羅伯茨所說:“中醫藥不僅是中國的瑰寶,更是全人類的財富。”
8、人類成功實現火箭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