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終,美國兩家私人公司完成了足以載入史冊的火箭飛行。
12月21日,號稱“硅谷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創造紀錄,其名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在將11顆通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同時,成功實現火箭第一級的軟著陸和高精度回收。此前,SpaceX曾多次嘗試讓“獵鷹9號”火箭的第一級降落在海上平臺,但均以失敗告終。今年6月“獵鷹9號”在執行國際空間站貨運任務時發生爆炸。這次發射是爆炸事故以后SpaceX第一次發射火箭——它的成功也標志著SpaceX可回收火箭技術的巨大進步。
約一個月前,美國當地時間11月23日,亞馬遜“掌門人”杰夫·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公司發射的“新謝潑德”探空火箭進入地球大氣層內的亞軌道飛行后,首次成功實現軟著陸并完成回收。
過去,在將衛星或飛船送入太空后,火箭會像石頭一樣落地后報廢。這次軟著陸回收意味著火箭能像飛機一樣重復使用,將顯著降低太空飛行的成本。以“獵鷹9號”火箭為例,發射一次需要5400萬美元,其中燃料價值僅20萬美元。實現一級火箭的重復使用,可使發射成本降低80%。權威人士分析,是足夠強大的電子火箭電子系統讓發動機可以調節推力進而實現平穩著陸。
人類成功實現火箭回收,給全球航天界上了生動的一課——勇于打破思維定勢才能變“不可能”為“可能”;全新的商業模式也能助力懷揣宇宙夢想的私人企業成功參與高大上的航天事業;即便一波三折,但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的執著精神才是遨游廣袤太空的法寶。
9、基因編輯技術爭議不斷促國際峰會首次劃出“紅線”

一項技術,它準確、簡單、易用,卻又備受爭議,將會走向哪里?是否應予以暫緩及禁止?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熱潮的主要動力,是被業界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CRISPR全名“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復序列”,2012年才被科學家發現并加以利用,現已成為生物醫學史上第一種可高效、精確、程序化地修改細胞基因組包括人類基因組的工具。
CRISPR之風席卷全球,許多科研機構將其開發利用起來。但因為這項技術可以對包括精子、卵子在內的活體細胞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也就是說,理論上其可以改變特定的遺傳性狀,因而可用來改造胎兒,讓他們不再攜帶家族遺傳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于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隨之而來——對生殖細胞的基因治療會不會超出原有的范圍?不只是消除會致死或讓人嚴重虛弱的遺傳性疾病,而是逐漸滲透到消除殘疾和小毛病,甚至能夠改變外在容貌,進行各種強化——最終會不會導向“定制嬰兒”?
今年4月,中國中山大學科學家首次發表了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論文,使用該技術編輯了不能存活的人類胚胎。
哪怕只是基礎研究,但全球的研究人員和生物倫理學家卻在大規模討論是否應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到人體上。12月,華盛頓,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這場爭論達到了頂峰。來自20多個國家的近500位倫理學家、科學家和法律專家共同參與討論。3天后,峰會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于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不過,他們并未直接禁止將技術用于基礎研究。
與會中國專家稱,鑒于該技術將帶給人類治療諸多遺傳疾病的巨大潛力和好處,理應在規范的前提下,謹慎發展和完善該技術,并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工作。
10、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全球氣候新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