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實施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深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范創新,支撐新興產業質量提升。進一步深化改革,統籌計量資源供給,依托高校、科研技術機構、重點企業等搭建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質量管理、知識產權、品牌培育等一攬子服務。聚焦十大特色產業發展,重點打造產業計量測試聯盟和計量測試服務平臺,建立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為新能源循環利用等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三全一前”計量測試服務,解決制造業領域“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測不快”痛點和“卡脖子”技術難點。
8.落實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圍繞我市“產業興城 工業強市”戰略。推進“精準計量 阜陽制造”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推動計量與相關領域技術規范共享共用,強化計量溯源性要求,發揮精準計量的科學驗證作用,幫促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搭建產業計量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進“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項目建設、省級產業計量中心建設。
9.建立新型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構建新型量值傳遞溯源體系。積極應對國際單位制的變革和量值傳遞溯源的數字化、扁平化要求,逐步構建政府統籌、依法管理的量值傳遞體系和市場驅動、高效開放的量值溯源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力量,鼓勵社會資源提供競爭性量值溯源技術服務。
10.提升計量標準建設能力。強化量值傳遞體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礎保障,科學規劃全市計量標準建設,加快新能源、交通運輸、近視防控、酒駕治理領域,經營性電動汽車充電樁、綜合驗光儀、路面超速儀、酒精度測試儀等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加緊補齊全市量值傳遞短板,力爭填補省級項目空白,強化市級量傳溯源能力提升。
11.落實技術機構能力提升計劃。推進全市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強化政府對法定計量技術機構計量標準能力建設、機構和隊伍能力建設、技術人才引進和能力提升的經費保障,推動市、縣兩級計量技術機構協同、錯位發展,拓展優化強檢計量標準裝置項目建設,認真落實強制檢定主業主職,強化民生計量、法制計量支撐保障。市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發揮計量技術“輻射帶動效應”,立足適應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量值傳遞與溯源服務,重點建設社會公共利益、健康安全所需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重點立足量大面廣的民生強檢項目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落地,夯實民生計量強檢縣域覆蓋能力,打通強制檢定“就地就近”“最后一公里”;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構建政府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為主,部門、行業、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為補充,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絡。
12.強化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依托重點建設平臺,在計量領域培育國家、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積極引進緊缺人才,支持培養高端技術人才,培育產業創新團隊,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發揮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鼓勵支持對計量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申報科學技術獎。建立激勵培養機制,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依托省、市、縣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建設計量“傳、幫、帶”培訓平臺和實訓基地,提升我市計量專業技術人員能力。加快國家注冊計量師人才培養、職業資格管理和計量專業職稱評聘工作。積極參與國家級、大區級和長三角計量領域職業技能比武競賽、計量比對。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和規上工業企業創新崗位設置,探索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等聘任制度,積極參與省、市計量標準、技術規范能力建設,省、市級計量人才庫和省際計量合作專家團隊建設,加強國家級、省級計量標準考評員和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評員培養激勵,支持技術人員開展多層次計量交流合作。
(三)強化計量改革創新,助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13.落實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加強企業計量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強化計量基礎設施建設、計量科技創新和測量數據應用。鼓勵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積極應用現代化先進測量體系管理,提升“質量強企”水平。落實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推廣開展企業計量標桿示范。發揮產業計量優勢,落實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深化“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提升產業鏈計量保證能力。鼓勵社會加大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源投入,研究出臺激勵企業增加計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落實好國家對企業新購置計量器具相關稅收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