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推進計量區域協作發展。圍繞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加強長三角區域計量技術創新及合作交流,推進計量基礎共享、計量規范共建、計量保證能力和計量行政許可結果互認,主導或參與“滬蘇浙皖”長三角區域性計量技術規范制定。積極參與區域計量服務協同平臺和計量數據協同應用中心建設,參與建立區域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提升我市區域發展計量服務保障和科技創新能力。
15.加強協調聯動,構建“大計量”共治格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安徽省《工作方案》和我市實施《意見》,堅持突出黨建引領,進一步推進計量監管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加快構建“政府牽頭、部門融合、協調聯動、聯合監管、共建共治”的“大計量”工作格局,加快推進我市計量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
16.實施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圍繞落實質量強國和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提高企業高質量發展意識。深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范創新,聚焦“三重一創”等關鍵領域,開展“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服務。推動計量與相關領域技術規范共享共用,強化計量溯源性要求,發揮精準計量的科學驗證作用。
(四)強化計量節能降耗,助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17.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圍繞實施“雙碳”戰略。加強標準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重點加強碳、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健全碳計量標準裝置,為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提供計量支撐。開展重點耗能設備能效測試、節能評估、企業減碳評估測試等碳計量服務。積極參與完善省級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和碳排放監測系統建設。加強部門協作,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體系。落實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平臺企業端接入,充分利用省級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強化數據綜合分析和應用,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降低碳排放量。開展能源計量審查,指導重點用能單位合理配備和使用計量器具。積極開展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工程建設。
18.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圍繞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將“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全領域,促進生產、消費、流通各環節綠色化。推進重點行業綠色改造升級,促進落后產能退出。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建設,完善綠色產品市場準入和追溯制度。推行綠色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節能意識,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加強對醫療衛生、環境監測、安全防護、取用水、節能減排等領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開展能效標識、水效標識產品監督抽查。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
19.服務交通計量技術發展。積極參與省級機動車測速裝置和機動車污染、尾氣排放監測設備等開展計量技術研究,實行交通一體化綜合檢測模式,確保測量設備量值溯源科學準確。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池、充電設施等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測試評價,加快省級新能源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建設經營性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計量標準裝置。
(五)強化計量法制管理,助力打造和諧善治幸福城
20.推進計量法治監管。嚴格執行計量法律法規,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和安徽省工作方案,主動順應“計量單位量子化、量值傳遞扁平化”大變革趨向,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全鏈條計量監管轉變,形成全要素、全流程監管新模式。積極推行國家法定計量單位、規范量和單位使用。推進計量監管部門聯動聯查。發揮政府各類行業主管部門的行業監督和市場監管部門消費維權的監督作用,壓實市場主體的誠信經營責任和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防范化解計量風險,落實《安徽省計量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試行)》。
21.推動計量智慧監管。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推動計量智慧化信息化監管模式創新。推廣智慧計量理念,積極參與全省探索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建立智慧計量實驗室。鼓勵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提高質量控制與智慧管理水平。做好全省在用電能表狀態評價及更換試點工作在我市的推廣應用。積極參與全省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在線計量監管平臺建設,確保我市充電設施強制檢定工作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