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逛科技市場。一些地方政府為推動為軍民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成立專門的科技大市場,匯集了本土優勢的高校院所、軍工單位、科技企業、服務機構等方面的科技資源,在平臺上進行信息交流、技術合作。
三、駐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在一些地方政府,以軍工產業為主體,創辦多種類型的軍民融合產業園區。比如四川綿陽市,以當地軍工企業集中的優勢,建立了軍民融合產業園區。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飛機、民用船舶、電子信息和民爆器材等軍用技術成果在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內轉化、孵化、 產業化。
四、參加推廣會。國家、地方和軍隊有關部門據此組織開展推介推廣活動,同時鼓勵社會有關科技服務機構圍繞目錄技術項目,提供供需對接、技術孵化以及投融資等服務。
五、“技術+資本”創新“孵化”。高校及軍工單位、科研院所擁有良好的科研條件,用好國家為研究所提供的研發平臺和試驗條件,實現從研發生產到系統集成再到生產配套的全鏈條貫穿,提前介入,以“技術+資本”的創新“孵化”有發展潛力的項目,轉化技術成果。
儀器儀表行業的軍民融合大戰略
具體到儀器儀表行業,如何搭上軍民融合的風口,促進企業自身快速發展呢?
我們知道,儀器儀表雖小,卻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儀器儀表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而在國防軍工領域也不可或缺,是軍事中的戰斗力,如果沒有儀器儀表,打不贏高科技戰爭。但是,我國目前的高端儀器儀表非常缺失,依賴進口。造船工業、海洋勘測和海軍國防領域,以及通用航空或民用航空領域,都是如此。
軍工企業的工藝、材料、標準和技術都是很高的,把軍品技術引入到民品加工中,對民品品質會有很大的提高和促進。軍工科研單位把研發的儀器和測控的技術向民品轉化需求,與民品企業“結對子”,開展合作。
相對而言,民用企業則具有機制靈活、勇于創新等優勢,在承接軍轉民項目的過程中,將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找到更多的發展空間。軍民間的互相參股、 技術入股、資產重組、兼并收購。
在不涉密的情況下,把軍品技術推廣到民品生產中,助推儀器儀表行業整體升級轉型,能夠助推中國儀器儀表行業產生一些像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公司和雷神一樣的國際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