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綠色證書替代補貼的效果低于預期。在過去的一年間,可再生能源的補貼措施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這導致補貼拖欠的情況也變得更為嚴峻,直接使得綠能寶等主打光伏融資業務的公司出現了兌付危機。盡管國家能源局希望以綠色證書來代替新能源補貼,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盡人意。數據顯示,自2017年7月1日綠色證書正式申購以來, 在半個月的時間里,綠色證書的銷售收入不到200萬元,而目前可再生能源補貼的資金缺口高達數百億元,遠遠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棄光率:西北地區情況好轉明顯。在有關部門對棄光地區裝機規模的嚴格控制,以及電網公司的積極推動之下,與2016年相比,中國三北地區的棄光情況已有所改善。數據顯示,西北五省的棄光率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其中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的情況都有明顯好轉。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家電網公司對各個省公司已經下達了硬性的新能源消納指標,并將其納入了績效考核,但除了國家電網之外,目前中國還存在著不少當地的電網企業,由于這些企業由地方政府管理,因此并不受相關的績效考核約束。以陜西省為例,該省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位居全國倒數第一,盡管西北電網架結構相對較好,但由于該省下屬的陜西地電對地方煤電有保護傾向,結果直接導致陜西省的棄光率從2016年的1.7%直接上升到2017年上半年的9.7%。
2017年下半年展望
1)組件環節
國內市場:新興需求有望接棒集中式電站。在2016年的630政策之后,由于搶裝占用了運營企業較多的現金,給公司帶來了極大的資金壓力,因此2016年下半年,光伏組件的需求坍縮,價格一度崩盤,而今年的政策節奏與2016年比較相似,但與去年不同的是,除了集中式電站之外,包括領跑者、光伏扶貧、戶用分布式等在內的市場也在發展壯大,而光伏組件的需求增速能否進行平穩換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新興的市場力量,以及相關政策的走向。
海外市場:貿易壁壘風險仍需提防。從基本面上來看,光伏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巴黎協定》的批準為全球光伏市場發展奠定了堅實基調, 而全球能源的需求也呈現出去中心化的態勢,新興的市場亦開始規模化的發展,然而,由于一系列因素,在2017年上半年,不少歐、美、日光伏組件企業因經營不善接連倒閉,出于對出于對本國光伏組件企業利益的考慮,上述地區和國家的政府紛紛啟動了相關的保護程序,以阻止包括中國在內的光伏組件企業進入該國市場。有評論認為,本次光伏貿易戰的波及范圍與激烈程度甚于2012年的雙反,在國內下半年市場增長潛力有限的情況下,國際市場生變,對于中國光伏組件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生產成本:業績增長將助力組件成本繼續下行。在2016年上半年回顧中我們曾經提到,在現階段,光伏組件的成本下降動力主要來源于以下幾點:一是規模經濟效益,二是技術的發展,三是管理經驗的積累,四是產能布局的優化。在這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都需要良好業績的支撐,從而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市場容量和研發資金。盡管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但從整體上來看,光伏組件生產成本的下降趨勢不可阻擋,只是一個速度快慢的問題。
>>>>2)運營環節
分布式光伏的行業標準或將更加完善。分布式光伏的迅猛發展,給一度處于困境中的光伏企業帶來了一些轉機,不過,由于發展過于迅速,分布式光伏目前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規范的現象。例如部分產品質量存在較大問題,設計安裝不夠規范合理,后續保修服務跟不上等,我們認為,有關部門接下來大幾率將會對分布式光伏進行出臺規范政策,而相關的行業組織也會出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這將使得分布式光伏行業出現一輪洗牌,屆時產業鏈上一批不夠規范的企業很可能被清洗出局。
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提升可能性不大。目前,給實體企業降成本已經成為中央政府的硬性要求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想要兼顧可再生能源附加費上漲與終端電價下調,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削減電價中其他的各類基金,同時上調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這樣的話,才能兩者兼顧,同時輿論壓力最小。然而,從近期發布的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政府取消了電價中的城市公用事業附加,同時壓縮了大中型水利建設基金,但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并沒有同時上調。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關部門還想上調可再生能源附加,無疑要面對著較大的壓力。外加燃煤標桿電價最近也實現了上漲,由此來看,可再生能源附加費上調的最好時機已經被錯過,下半年出現變化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