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推出的3A3000,就是胡偉武口中的“在半空中的CPU”。說它在半空中,主要是指技術水平,沒有達到頂尖,但也已經很強。
在2017年10月底,胡偉武對媒體表示,十八大以來,龍芯邁出了關鍵一步,從科學院的“象牙塔”走向市場,包括國家戰略安全市場及開放的市場。現在龍芯已應用于包括北斗衛星在內的十幾種國家重器,以及黨政辦公等信息系統,還走向國外,實現從基本可用到可用的跨越。
但對于通用CPU而言,開放市場的難度遠大于行業的應用。一直以來,在PC市場,開放市場被Wintel(Intel+Windows)的體系把持,手機市場則有AA體系(ARM+Android)。胡偉武援引工信部此前的說法,在開放市場中,如果達到5%的份額之后,將能夠形成自己的生態。
根據胡偉武的介紹,現在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小的自主生態正在形成。以龍芯為例,胡偉武介紹說,在龍芯的下游,基于龍芯CPU做研發的各種軟件人員,已經有好幾萬人,這幾年的體會尤其會明顯一些,軟件廠商開始主動找上門來。
“有些東西是不能強求的,只能通過市場來推動。這一塊兒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有可能是五年,也有可能是三年。”
在胡偉武的設想中,除了通用CPU的生態,制造業也需要另一個生態,不同的制造行業可以基于這一共同的平臺獲得應用,否則同樣會面臨供應鏈的危險。過去,有一些行業在這方面推動得快,就是因為吃過這方面的虧。他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運用于制造業的這種平臺是存在的,并且這方面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在并行科技總經理陳健的記憶中,“禁售”芯片不是第一次發生。
2015年4月9日,美國商務部發出一份公告,決定向中國四家單位禁售芯片,這四家單位包括國家超算廣州中心、長沙中心、天津中心以及國防科技大學。陳健向經濟觀察報介紹,彼時的起因是中國超級計算機在國際上四次拿了第一。但“禁售”之后的三年中,中國又拿了六次世界第一。2016年,由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安裝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問世。從問世到2017年11月,“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億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第四次奪冠。
陳健介紹,當時前三年的六次“世界第一”,用的都是美國的芯片,但到了“神威·太湖之光”,做到了搭載了全國產的芯片。陳健分析,這除了神威·太湖之光本身經歷了很長的研發階段之外,“禁售”似乎也成為一劑催化劑,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中國自主芯片的發展。
但到了通用芯片,這樣的催化劑很可能會遭遇失靈。原因在于,對于專用芯片,藉由足夠的人力能夠在技術上取得突圍,并實現終端的快速應用。但是對于通用芯片來說,難度明顯增大,這是因為通用芯片的應用系統更加復雜,在市場已經被優勢企業壟斷的情況下,后發的劣勢會更加明顯。
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杜子德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基于芯片研發的巨大投入,以及產業鏈冗長的特點,單個企業做研發投入很難投得起。與此同時,通用芯片如果在市場上不能獲得認可,做出來也沒有用,拿過去“兩彈一星”這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例證過來,以及不具有意義了。
胡偉武也十分清楚這樣的后發劣勢,產業化對于做CPU來說,重要性不亞于技術本身。他認為,困擾中國高端芯片產業做強的原因,正是產業化遲遲未能實現,要想成為對標Intel 的偉大企業,必須進攻企業終端市場,進而開發個人市場,沒有市場,就意味著技術迭代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