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對于國內很多MCU企業來說,額溫槍算是現階段能夠最直觀提振業績的方向。但隨著后續疫情形勢的漸趨好轉,市場對額溫槍甚至各類測溫設備的需求量可能會逐步降溫,從“流行”恢復“平穩”,且未來的市場走向也充滿變數。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疫情過后,紅外測溫尤其是額溫槍這類設備的需求可能并不會很快下滑。因為受疫情影響,后續各地政府在流感以及新冠肺炎這類的疾病防控上會提高警惕,額溫槍仍然有一定的市場增長空間。況且,如果國家未來出臺政策提倡全民‘居家防控’的話,額溫槍等紅外測溫設備市場仍然會保持很大的出貨量。”
但也有業內廠商對該市場未來發展心存疑慮,主張MCU企業應謹慎對待,不可盲目跟風。畢竟,“流行”只是一時之需,若為了短期的高銷量而大肆擴充產能,待后續市場風向突變、大幅降溫之后,多出來的產能如何釋放,人工何處安置以及各類成本如何攤付等,都將成為廠商必須直面的非常現實的問題。
那么,在本土MCU企業眼中,疫情平復之后,額溫槍等體溫測量儀市場究竟會有怎樣的演變趨勢?廖文忠認為:“體溫測量產品屬于傳統保有的市場,疫情過后,需求會回歸正常。”
梁少峰也十分認同上述觀點,但他也補充到:“考慮到后續全球范圍內的疫情發展,不排除國內產能會反過來服務于國外增長的需求。”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國內MCU企業得有足夠的產能和實力去保證國外市場的需求量和產品品質。否則,在臺系甚至國際MCU大廠強強林立的局勢下,在全球市場求得生存更是難上加難。
但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隨著防疫熱潮的逐步降溫,即便樂觀估計額溫槍市場仍會保持增長,勢頭必然是不如防疫期間這般猛烈。而且,額溫槍本就不是MCU企業重點押注的方向。因此,額溫槍市場“風口”過后,本土眾多MCU企業也須急尋下一個“突破口”,以延續業績的高增長勢頭。
疫情之后,MCU企業的下一個突破口究竟在哪?梁少峰認為:“作為一家MCU廠商,要獲得高速穩定的增長,需要提供更多的相關方案到客戶端,做好市場調研,抓住未來的市場趨勢。疫情之后,華大半導體除了在消費類、家電、工業市場繼續耕耘外,將大力布局汽車電子。”
而今年,雖然開年的疫情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仍難擋5G、AIoT以及國產替代浪潮的滾滾向前,這也將緩慢開啟消費電子、汽車以及工業等更多主流市場對MCU產品的消耗。日前,多家國內MCU主流廠商均對記者表示,今年一整年公司在MCU產品和技術上的投入將比往年更大,同時技術和功能也將更加豐富,這種漸趨整合化的優勢也會逐步在越來越多細分型應用領域得以體現。
為了進一步抓住市場風口,不錯過任何一個能夠“淘金”的機會,國內不少MCU企業都開始調整戰略,向更多細分型且更有國產替代可能性的市場進軍。梁少峰告訴記者:“今年,國內MCU的市場重心會往醫療電子、可穿戴設備、服務器配套、在家辦公設備等應用場景傾斜。這些應用均已經在我司規劃內,華大半導體將繼續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從醫療電子、安全物聯網、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幾個重大領域方面著手,進行市場和戰略規劃。”
總而言之,疫情的爆發,確實讓額溫槍這類往常關注度并不那么高的醫療設備,成了MCU淘金者們集中哄搶的剛需性市場。但可以看到的是,疫情的緩和乃至后續的平復,無疑都將導致額溫槍的市場需求量逐步下降,漸趨平穩。對于很多MCU玩家來說,重點押注這一市場可能不太理智,須警惕“狂熱”之后的“理性”,即盲目擴充產能背后可能埋下了“暗雷”。而接下來,疫情逐步平復之后,MCU的市場關注重心也將開始走上正軌,對于本土MCU玩家們來說,在5G和AIoT雙浪潮的推動下,醫療電子、可穿戴、辦公以及工業和汽車等都將會是MCU漸趨實現國產替代的市場。但也需要警惕的是,如今不少國際大廠都開始深入更多樣化的細分型應用場景,搶奪本土MCU企業手中的“蛋糕”,未來尤其像汽車和工業等領域的MCU國產替代可能存在較大難度。因此,如何利用本地化和低成本優勢來打破堅冰,將成為本土MCU企業贏得“主場賽”勝利的秘訣之所在。